第一块英租界建立于原上海县城东门外的荒滩-黄浦滩,后来称为外滩,旧上海海运非常发达,码头就是一个海滩,所以旧上海也喊上海滩。
1845年上海道宫慕久和英国领事巴富尔划定第一片外人居留的租界说起。他们在商定《土地章程》,明确四至的时候,把东边界划定在洋径沃(今延安东路),中文译作“黄浦滩”。
黄浦滩本来是黄浦西岸的涨滩,划进租界之前是一条挈拽漕船的纤道,说它是堤岸、码头、沿江大道都差不离。黄浦滩在十里洋场上出名以后,按照上海人历来喜欢把县城以外、临近浦滨的地名冠以“外”字的习惯,如称外陆家洪路,外郎家桥、外仓桥等,一条黄浦滩也逐渐地约定俗成地演化成了“外滩”。
然而,人们看到大量进出口商货在外滩装卸,外国洋行在外滩集中,江海北关在外滩征税,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银行在外滩取代洋行成为帝国主义在华资本的指挥中心,车水马龙,行人接睡,“一城烟火半东南”的宝带门外十六展码头,早已降为它的附庸。于是人们认为,近代上海的高度畸形繁华是从这片滩地发展起来的,久而久之,“黄浦滩”或“外滩”这两个称谓的外延就被引伸、扩展,人们开始以偏概全,用“上海滩”来称唤上海全市区了。
把上海称之为滩,应该说是恰当的。“滩,水濡而干也。”它往往是河、海、湖边淤积而成的平地。其中,因河流或海浪的冲击而在人海处之所形成者,就喊“海涂”、“海滩”或“滩涂”。显然,把上海称为“滩”,是十分正确而又意味深长的。从地理上讲,上海正是这样一个生成于长江进海口的滩涂地带;而从文化上讲,上海则正是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积淀的产物。
上海,当然是滩。
第一块英租地建立于原上海县城东门外的荒滩--黄浦滩,后来称为外滩。所以旧上海也喊上海滩
第一块英租界建立于原上海县城东门外的荒滩-黄浦滩,后来称为外滩,旧上海海运非常发达,码头就是一个海滩,所以旧上海也喊上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