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花,也称“京花儿”,是指用各类颜色的丝织品仿造的花卉,是我国具有悠久汗青和浓重粉饰色彩的手工艺品。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就有用丝织物造花的身手。到了唐代,绡花更是妇女的次要粉饰品。唐代画家周昉(713-741年)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
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束无缺的絹花,色彩鲜艳、姿势盎然,足见其时造做绢花的身手已是相当成熟了。绢花有着普遍的用处,次要用在我国宫廷和民间婚、丧、嫁娶、寿诞、节日等风俗活动中。北京绢花,古时称“头饰花”,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汗青。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脚上有块伤疤。为了遮丑,她每天都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脚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干枯,宫女们就只能用棱、绸做成假花,做为替代品献给贵妃。后来,那种“头饰花”传到民间,流行一时,并逐渐开展成独具气概的手工艺品——“絹花”。
元、明、清以来,北京是全国造做绢花的中心。北京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就是因为消费和销售“京花儿”而遐迩闻名。到了清代,绢花更为流行。清宫内府御用工厂所设的各类做坊就有“花儿做”,专司承造各色绫、绸、絹、纸、通草、米家花等,以供宴会、饰戴之用。造做絹花的次要原料是实丝织物,也有少量的棉织品,还有染料、铁丝、淀粉等。
绢花的造做过程分为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和组枝等工序。有人说,有什么样的鲜花,就有什么样的“京花儿”。绢花造做艺人们心灵手巧,做出的朵朵绢花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就跟实的一样,似乎能使人嗅到阵阵花香。北京絹花是用高级纯丝造成的,分絹枝花和绢盆花两大类。
絹花色型各别,无一重样。“花中之王”牡丹,艳如烟霞;“花中皇后”月季,妩媚美丽;傲霜斗芳的秋菊,清雅超脱;盛开的杜鹃,则把人们带进了“ 一堆红雪罩春烟”的意境。北京绢花以外型漂亮、做工精细、色泽悦目、谐调、柔润,形象传神而名扬中外。如,清代绡花艺人刘享元(人称“花儿刘”)的做品曾在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上获奖。
近代造做绢花的出名艺人更多:如,人称“花儿金”的金玉林及张金成、苏宝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