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遵义文化遗址海龙屯的解说?
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1座陡峭的山脉嶙峋起伏,这就是海龙屯。它于2015年被列进《全球 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省唯11个全球 文化遗产,它是笔录明代平播之役的古军事屯堡,是中国唐宋羁縻之制和元明土司制度的产物,也是杨氏土司统治期间的历史见证。
唐朝末年,南诏率兵进侵中心王朝,广西、成都纷纷陷进战火,作为战术前沿的播州几乎全境丢失。时任越州会稽太守杨端奉命进播州平叛,以1己之力率8姓族兵4千余人大胜南诏军,自此开启了这个家族在播725年的统治生涯。
南宋年间,蒙古军队进军南宋王朝,明两府节使吕文德与播州十5 世土司杨文商量“置1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依山势修筑护屯防备工事,形成1个绝佳的军事堡垒,将蒙军拦在了黔北门户,海龙屯就此成为了播州杨氏土司的政治军事大本营。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改土回流”,3十世土司杨应龙反叛,“万历3大征”之1的平播之役爆发,杨应龙重修海龙屯,筑飞龙关、飞凤关以反抗明军。两军在海龙屯相持两月有余,明军久攻不下,转而从海龙屯后山小道进攻。杨应龙战败,火烧新王宫,将这1段辉煌的历史就此画下了句号。
海龙屯占地1288公顷,而在核心景区龙岩,巍峨9关仿佛傲骨不屈的将士屹立在山脊峭壁之上,笑对西风,将这1段铁血峥嵘的历史展示在世人眼前。
移步山脚,铜柱关与铁柱关扼守南北要道,是进屯的第1道门户。杨应龙于海龙屯的东南山麓修铜柱关,驻此屯兵演练,也是扼守海龙屯东南面的第1道防线。铁柱关在铜柱关北面,依山势而建,接1字城墙,关前设深沟,悬吊桥,是从北面进进海龙屯的第1道关隘。数百年前,无数文官武将在此接受守屯将士的盘查,经歇马台下马落轿、步行上山。
山腰的3十6步天梯与飞虎关浑然1体,自成天险,不仅让众多游人看洋兴叹,也成功阻断过明军进攻的步伐。公元1600年,平播大将李化龙带领大军2十4万进逼播州,杨应龙退守海龙屯,在飞虎关设立重兵强将,从3十6步天梯推滚石热油而下,将大军困了两月有余。
飞龙关建在海龙屯的肩部,扼守1道狭隘的山梁,关为3开间,顶上有3座大拱,两道月亮门,前后都有浩大的城门,是海龙屯上山门户,让人闻风丧胆的杀人沟就在飞龙关1侧;而朝天关 是海龙屯上最壮看的1组石构建筑群,保存相关完好,石城墙高达14米,是进屯的咽喉要冲;与此相连的城墙另1端制高点是规模很大的飞凤关遗址,从未被毁完的残壁石门可看出,这座阶梯式瓮城是封闭的独立城堡应为屯前军事指挥中心。万历2十8年,杨应龙正是在这里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与明军殊死对抗。
新王宫位于海龙屯屯顶,地势平整 开阔,是杨应龙的宫殿所在地。平播之役中杨应龙战败,于新王宫放火自尽。雄伟的宫殿在冲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大将李化龙奏请朝廷,在新王宫遗址上修建海潮寺,以超度万千将士的亡灵。
海龙屯后还有领域较大、层层套叠的城墙、关隘、了看台、火药池等建筑,构成后防军事壁垒。在3级台地上,围筑了头道关、2道关、万安关。万安关是屯后最重要的大城,城墙高8米,长150米,建在险陡沟谷边缘线上;头道关位于海龙屯西端,也称后关,是西路第1道关口。2道关位于后关东侧,也称西关,为海龙屯西面第2道关口,与后关1并形成土城。公元1600年,李化龙久攻不下海龙屯,便从后山循着小路夜袭新王宫,从后3关攻破了海龙屯,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纵看海龙屯,山麓两关为行军前锋,飞虎关与天梯堪称1员骁将,龙凤双关与朝天关组成规模浩大的中军营帐,后3关稳定了弹药人员输出,海龙屯的军事价值可窥见1斑。而在杨氏土司统治播州的725年间,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流传于世间,也让今人们对这座巍峨屯堡有了更多无尽的瑰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