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八个机制是什么?

2天前 (11-26 18:03)阅读2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3697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73953
  • 回复0
楼主

心理学8个机制是什么?

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1种社会知觉效应。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推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喊首因效应。

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依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诲过程中,特别是新班级成立的第1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1天,1定要给学生1个良好的“第1印象”。

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洁,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扬标语完好无缺,等等。教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气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

另外,第1次上课,第1次上主题班会,第1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1次谈话等等,都要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赖,就会给以后的教诲打下1个良好的基础。

2

期待理论

马丁·路德说过:“全球 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期看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熟悉,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致使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致使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1个公式:M=V×E。公式中,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励水平;V表达 人们对某1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判高低,称为效价;E表达 某1特殊行为会致使1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看值。

这个公式表明,如果1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量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运用“期看理论”,教师必须让学生对自己有1个较高且合理的期看值,即“我将来要成为1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父母及社会对他们的期看是什么。

平时,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教诲、鼓励和引导学生,扶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看、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1目标而努力。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远大目标进行稍微的分解,降低其难度,从而增大学生实现分步目标的概率,让学生经常获得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之后的喜悦的心理感受和成就感。

这样,通过分步目标的逐步实现,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3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1个实验:他到1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1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嘱咐他们1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果 都有了较大的进取 ,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1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普通 的进取 。

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1致的转变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平时学生治理工作中,要多给学生以热爱、关注和期待,特别是对1些智力平平的学生。

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时常用1个称心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往鼓励这些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异”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产生1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好成果 。

4

艾宾浩斯遗忘法则

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有研究表明,遗忘过程在识记后很快就会发生,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几小时遗忘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如在识记停止后20分钟,遗忘了需要41.8%时间内所学的内容,两天后,遗忘了72.2%时间内所学的内容,到31天后,只比两天后多忘6.7%时间内所学的内容。

由此可见,识记后最初的时间内遗忘得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到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表明遗忘的法则 是“先快后慢”。

而相当1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这1点,在平时学习中往往是按照上课听课,课后做作业的模式往学习、生活,只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临近时,才“急时抱佛脚”,匆匆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当然学习效果就不大,因为这种做法违犯了“及时复习”的记忆原则。

教师在指挥学生学习时,要注重向学生介绍记忆的知识和方法,特殊要讲艾宾浩斯遗忘法则 对学习的启迪 ,要求学生做到:

1是要及时复习,较多地复习,防止在学习后立刻发生的遗忘,这好比“加固建筑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平时已经遗忘的素材再行恢复,则像“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必须事倍而功半。

2是摘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复习时,单纯地1遍遍阅读的效果并不好,应当在素材还没有记住以前就不断地试图回忆,复习效果可以提高。回忆是1种比阅读更为积极的过程,有利于记忆;

同时,又是1种自我检查的过程,可以集中精神把握难点和纠正回忆中的错误,每次回忆效果的改良,还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致和自信心。

3是摘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可以用阅读、背诵、问答、整理笔记、比较、练习等多种方法,让信息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到达大脑皮层,对同1内容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强记忆。

4是通过操作活动促进记忆,对1些单纯用阅读很难记住的素材,可以把活动和操作参与到这些素材的记忆中往,如学习电子电路的原理时,亲手绘制电路图才能记住各元件的特征和连接法则 ,乃至电路的原理。

5

回因理论

所谓回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看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阐明 。

依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4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的回因对个人的后继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坏回因于此,认为学习好是由于能力高,那他就会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气扬;或认为学习差是由于能力低,那他就会丧失信心,只有听任失败。

2、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如果1个学生认为学习成功是由于努力的结果,那就会鼓励自己还是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信赖只要自己努力,1定可以获得学习成功。

3、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如果1个学生把学习不好回因于任务困难,那他就会埋怨客看,并把今后学习好的期看托付 在减轻任务的难度上;或认为自己学习好是由于任务轻易,那他就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对困难任务的学习。

4、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如果1个学生把得失回因于运气好坏,那么学习成功,他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并祈求今后仍能碰上好运,倘若学习失败,那他只有自认倒霉,但愿今后福星高照,好运来临。

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上取得成功之后,要及时引导他们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回因,如回因于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这样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加发奋学习,而不是把成功回于侥幸、运气、学习条件、他人扶助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在学生考试成果 不理想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回因,这样轻易激发上进心,反之如果总是把失败回因于不可控因素(运气不佳、头脑笨等),必然舍弃自身的主看努力,形成学习上的依靠心理。

6

得寸进尺效应

指让别人接受1个很大的,甚至是不客气的要求时,最好是先让他接受1个小要求;1旦他接受了这个小的要求,他就会很可能接受那个更大、更不客气的要求。

这是因为人们总情愿把自己整饰出首尾1致的印象,如他1旦表现出助人为乐的言行,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为了保护印象的1贯性,也要还是下往,当然,要求的提出要稍微。

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德曼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1项登门访问家庭向家庭主妇提出由小到大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实验研究,足够 证实了上面的结论。

在教诲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适地地运用“得寸进尺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则予以肯定、夸奖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特别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诲引导,使用“得寸进尺效应”,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更轻易奏效。

如对1些上网打电子游戏成瘾的孩子的转变,也可以摘用“得寸进尺效应”,摘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出要求。

例如第1天答应玩1小时,第2天减少到50分钟,以后依次递减,逐渐脱敏,从而改掉不良习惯。所以,在工作中,向学生提出“小步子,步步高”的要求,往往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7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体在团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压力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推断、行为上表现出符合自己所隶属的同体或社会所公认的某种或全部行为模式、规范或准则的行为。

例如不少电视问答栏目中都有“求助现场看众”的方法,答题者往往依据看众抉择较多的那个答案作为自己的回答,就是答题者从众的1种表现。

从众心理是有关态度转变中的1个独立阶段或人们对社会影响的1种反应。从众是规范的1种初级接受水平,但它究竟是接受、内化、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在行为规范的教诲中是不可漠视 的。

基于从众心理的特征,教师在开展教诲的过程中,应设法建立起具有良好风气的学生集体,让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在其中从众、依从。

这样,在良好风气的影响下,随着从众、依从行为的反复实践,学生将不断从其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中,逐渐获得行为的必要性熟悉与体验,

从而使行为规范的内化过程向深进发展,遵从的态度结构也将随之而逐渐确立起来。另外,还要注重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强正确舆论的引导。

8

迁移法则

迁移法则 指在1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对另1种情境中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一般人们所说的“举1反3”就是迁移的例子。从迁移的作用分,迁移有两种,1种是正迁移,1种情境的学习对另1种情境的学习发生积极影响的,即发生促进作用的;1种是负迁移,1种情境的学习对另1种情境的学习发生消极影响的,即发生阻碍作用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会打篮球的人学打排球较轻易,数学好的学生学习理化较轻易,语文好的学生学政史较轻易等,这些都是正迁移的现象。

心理学八个机制是什么?

相反,我们也发现,如学生在学习整数乘除法之后便会作出a5×a3=a15的错误反应,习惯了用方言讲话,对学习普通话起到骚乱作用,学会了足球技能,再学打篮球可能会动起足来或犯带球走的毛病等,这些都是负迁移的现象。

不言而喻,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及水平 的提高,负迁移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活和教诲活动中,要注重迁移法则 的使用:

1是要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2是有效设计教学程序,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等特征,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把那些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确定出来,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迁移。

3是注重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学生具有独立地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能觉察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把握新旧知识、新旧课题的共同特征,就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特征和法则 性联系,越有利于迁移的产生。

4是在教学中多使用比较的方法,扶助学生全面、精美 而深进地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积极迁移。

0
回帖

心理学八个机制是什么?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