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研活动可以玩哪些游戏?
1
鼻子鼻子游戏
加深(1):说1些不常说身体部位
加深(2):熟悉方位
加深(3):熟悉新事物
加深(4):对新同学、老师名字(学 号)的记忆
加深(5 ):节奏、声调、音量的转变。
具体的玩法就是:大家1起1只手摸着鼻子,老师1直说鼻子鼻子鼻子,突然变换口令,变成,其他的东西,小朋友们1起指那个东西。
这个游戏在小班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以5 官和常说的身体部位为主,主要目标是把握这种游戏规则。当孩子把握了游戏的规则,就可以“加深”了,加深就是指:游戏规则本身不变,内容做1些调整,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是原地踏步,是在不知觉中发展的。
加深(1):说1些不常说身体部位。如手腕、脸颊、脚腕、胳肢窝等等,这些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各个身体部位。
加深(2):熟悉方位。孩子的方位认知顺序是先上下、然后前后、最后是左右。小班的小朋友上下都知道,很多都知道自己的前后,然而分不清椅子的前后,中班的小朋友分不清左右,这些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和某个事物的方位都可以在游戏中说。比如“鼻子鼻子鼻子鼻子….,椅子前腿”
加深(3):熟悉新事物。我班升进中班后,从1楼移迁到2楼。在新的环境中,通过玩游戏来熟悉自己的新班级。比如:“鼻子鼻子鼻子….,美工区”
加深(4):对新同学、老师名字(学号)的记忆。本学期我们班来了以为新生,两位新老师,而且普通 会有老师来听课,我班教师一般会有1个专门的时间来介绍新来的人,但其实小朋友很难1下记住,我班教师就通过这个游戏来让孩子更好地记住;同时,新同学被小朋友们1起看着、指着的时候,会感到自己被重视了,会很开心的,新同学也能更快融进班级。如“鼻子鼻子鼻子….杨老师!”
加深(5 ):节奏、声调、音量的转变。语言本身有节奏、声调、音量的不同,我们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口令也是多变的,时而快,时而慢,时而声音大、时而低沉,幼儿在这些转变中,会期待更快找到下1件物品,注重力更加集中。
2
木头人
加深(1):口令节奏、情感的转变
加深(2):有意逗木头人
加深(3):鼓励不同的姿势
加深(4):鼓励多人组合
这个是幼儿园的经典游戏了,具体玩法就不说了。但口令各有不同,我们班的口令是:“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1不会动,2不会笑,3不会露出大门牙,看看谁是木头人!”
加深(1):口令节奏、情感的转变。我们班木头人的口令比较长,可以通过节奏转变来提高注重力,也可以不断强化后面的句子,当说到“看看谁是木头人”的时候,情感达到最高峰,然后突然清静、不动,极大提高孩子们的兴致。
加深(2):有意逗木头人。当孩子们变成“木头人”的时候,可以用各种方式逗他们,边逗边点评他们的表现。比如张开大嘴的,老师就合1合他下巴,伸胳膊的就拽拽胳膊,所以,让他们知道老师在逗他们,当他们知道在逗他们,他们就更加注重力集中,努力表现自己,掌握自己不动。
加深(3):鼓励不同的姿势。这个很多老师都会这么做,但值得注重的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鼓励不同的动作。小班阶段的孩子们基本是老师说哪个动作特殊,就有几个改变自己的动作模拟,所以多鼓励不同的动作,动作不宜太难。中班阶段,孩子得到进1步发展,就可以鼓励孩子做更难的动作,如:“某某小朋友单腿站着,很特殊很有挑战”“某某小朋友,摆的造型很有国际范。”
加深(4)鼓励多人组合。因为孩子到中班的阶段,主要提升的是社会交往能力,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游戏,鼓励孩子们共同协作 来完成1个动作。
3
我做你学
加深(1):配合课程进行游戏
加深(2):提升动作难度
加深(3):节奏的快慢不同
加深(4):循环往复的动作
这个游戏的具体玩法就是1个人做各种动作,其他人学。模拟是孩子的1种重要学习方式,这个游戏很符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很多时候也可以当做1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游戏。
加深(1):配合课程进行游戏。比如:周兢、张杏如主编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中班上学期的第1个月中就有情绪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不局限于身体动作,也可以是表情,让孩子进行模拟。
加深(2):提升动作难度。这个不多说,比如各种扭啊,单腿站立,单手支撑身体等等。
加深(3):节奏的快慢不同。如上(鼻子鼻子游戏的第5 条)所述。
加深(4):循环往复的动作。对3、4个动作的固定顺序重复,老师不用说,孩子们1会就发现其中的法则 ,等孩子们娴熟 了,加快动作速度,不1会,孩子们就开心了。(这似乎和奥尔夫音乐的集体游戏很像,哈哈)
4.老狼老狼几点了
规则,老师在前面捂着眼睛(代表睡觉),所有幼儿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师出示几个手指头,孩子走几步(喊出来,让老师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几步,也是按数走步的1个过程),老师转身则孩子不动,假装成木头人,幼儿还是问“老狼老狼几点了”,重复如果说,食饭了,就开始挠小孩。
(加深1)孩子变成小动物,走的时候模拟小动物。
(加深2)老狼变成其他动物,比如霸王龙,老虎之类的。熟悉更多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