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你如何理解教育?

2小时前 (15:52:05)阅读3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3826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76537
  • 回复0
楼主

什么是教育?你如何理解教育?

“教育”一直以来,我脑海里都还停留在当初老师说的那句“教书育人”的观念里。

有时候想想,大概这就是“教育”的实质吧?“教书”的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和义务,“育人”则是“教育”的核心思想。

现在想来,上学是个分年龄段的事情,就像那时候的“教育”一年一级,或留级一年再升一级,所以不会出现“古时候”古稀之年仍在考场的情形(古代的考试制确实存在这样的差异,至于具体事例请查阅历史)。

所以,“现代教育”其实是一个年轻人(青少年)的理解世界的基础,认知世界的基础(构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教育”研究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思想的启蒙,也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方式(手段)。

很难想象,没有“师傅”,没有“子承父业”,没有“伦理道德”,没有“文明秩序”,没有“文化历史”的国家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所以,一个强大的国家(或者想要强大的国家),“教育”是必要的!

这些,当然都是现在的我所想到的,当年还在上学的我却对“教育”充满了大大的“疑问”。

首先,那时候的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我们,小孩子,青少年)要上学?而父母不用上学?

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的我看来是这样的:

父母有父母的多重身份角色,自然有多重责任要担负,即比上学更重要的事情,更应该做的事情,或更合适的事情(谋生、赡养老人,照顾子女、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要为社会履行自己的义务,以及担上的使命、责任,身份等)。

作为孩子(青少年),父母的经验精力有限,且不一定擅长教育(若非教育工作者,则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方法)。那么,从社会结构上说,一定要有这么一个文化之地(机构、或组织),以及传承文化的必要性(和企业文化是类同,了解国家的前提是了解国家的文明文化核心,重点在于教育)。再者,从专业角度讲,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职业),接受正规的教育(官方认可),以及统一“教育”(普及),这是文明社会基础建设(文化),也是人才建设的基础。另外,作为孩子(青少年),见识、经验、阅历都还未定型,便于灌输知识,思想,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这也是大人总是相对来说难以说服的原因吧?)。

所以,为什么小孩子(青少年)要上学呢?要接受正规的“教育”呢?

什么是教育?你如何理解教育?

我想是:首先,这是国家传承文明的必要前提(爱国思想,爱国情怀等);其次,是小孩子能力有限(即不做这些还能做什么呢?不管是认知,还是言行);再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文明秩序的一种手段,也是文明的体现);另外,这是人才的桥梁,和培育人才的市场(为未来人才做准备)。

当然,这些都是属于个人的想法,至于“教育”的真正核心,未可知(我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也不太懂其中的奥义,没研究过,故只能想象,猜想,推测)。

只能猜测,这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文明,符合法则等(即,从利益的角度说,一定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或从人类的利益出发)。

其次,那时候的我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上学有什么用?我能不能不上学呢?

首先这个问题,我要简单的解释一下,我的潜台词是,可不可以换成别的方式也达到“教育”的效果?或者,有没有这个必要去学习?

当时的我,对于家人的“观点”,对于老师的“说法”,以及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结果”,说实话,不能说服我。

家人说,读书才有出路,才能文化人,读出来了当大官,发大财,还能叫人看得起,在人前风光,光宗耀祖。

老师说,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

同学们说,考了好的成绩,家长和老师会更喜欢我们,同学们也会羡慕我们,爱和我们玩。

这些观点,现在看来,也不过是告诉我们“上学”的将来是风光无限好,“上学”之后,我们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

可当时的我是这样一个人呢!——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只想多赚点钱让父母轻松一些,将来可以让家人让自己过得舒服些,不用为几毛钱争执,不用因为钱而工作,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做事,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这些,只要我学会了怎样赚钱就行了,和爸爸妈妈一样赚钱,可以不用上学呀!干嘛非得上学呢?

而且我这个时候去学习,将来肯定超越父母的,等我长大了,我肯定能赚比他们更多的钱,做的比他们还利索,因为我是从小开始学的呀!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自己太容易知足,太目光短浅,太小瞧这世界了,这世界哪有那么简单呢!

当然,这些在我刚上学的时候是认知不到的。就像那时的我总觉得一百块是很多很多的钱,总觉得父母的工资好高可以买好多好多零食。

后来,上了高中了,开始接触到一些所谓的富二代,以及在认知上上升了一些层次,对物质的概念也算是有了一定的认知,渐渐的熟悉了各种品牌(奢侈品牌),才惊觉当年的“有钱”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少的可怜。

这在现在看来,“上学”是为了走出大山,去见识更多实实在在的事物,去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现实,直至慢慢的步入社会。

这是一个过程,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友谊,以及为出社会做好准备。

在学校里,我们讲集体荣誉感,我们讲平等互助,讲爱国,我们也竞争,也管理和被管理(班干部),我们要负责卫生,要运动,这些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均落到实处(具体事物)。

所以,究竟上学有什么用呢?

我所能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在安全范围内的“模拟社会”,除了不能赚钱之外,我们学到的除了理论知识,还有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我独立,也培养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培养我们的思想,也约束我们的行为,这让我们茁壮成长。而且,这些社会是不会主动教给我们的,尤其是不受干扰的思考,纯洁的友谊,以及安全的环境等等。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认知里已经渐渐的有了社会的模糊概念,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时候,我们再出社会,会的东西和拿的出手的东西就相对来说比较多了。

这时候,肯定有人提出质疑,这些在社会里也可以学呀!甚至还要直接有效呢!更何况,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将来还不是要回归生活?出来还不是要找工作……既然知识在哪都可以学,为何不可以直接出社会呢?

从法律上讲,有“童工”这个约束(工厂),或者说这层“未成年人保护法”,“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上学”既是责任又是义务。

从另一个角度说,在未成年之前,我们的心智尚不成熟,我们的身体尚在发育,容易受到伤害或被诱惑,被引导,被灌输不好的思想,最终走上“歪门邪道”,所以,“上学”也是对我们的一层保护(心智、人身安全,意识等)。

再者,“上学”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这部分包含了职业(分担了一部分就业,教师这个职业),还有,为将来的人才就业提供了平台和资源(输送人才),这也是现时代的选择,即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从传承角度来说,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发扬光大,“从娃娃抓起”更是重要的战略之一,是传承文明,继承文化的必要手段。

当然,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大多数都属于自由的选择(现时代好像已经普及到高中了)。所以,说到底,“教育”还是相对自由的。

所以,不管如何,“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政策)是必须要执行的,至于之后的更多的“教育”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情况等。

在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我就在想:要怎么运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即让其发挥价值。

老实讲,这个问题确实难倒我了。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尤其是现在,我依旧迷惑着,也是一知半解。

首先,我能想到的是“科学研究”,即将“上学”上到一定的高度,再按照市场需要,进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自己能胜任的(职业)。

即将所学知识用来做“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理论基础(文学、医学等等)。

其次,这是通往政界,或艺术界的门槛,学历更是大多数企业或专业的低配标准。

再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相关专业上,研究或填补空缺(创新或开发,或职场的后备人员)。

另外,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而检验真理的方法是实践(更多的是在实验,和总结)。

但是,这些所说的事情,好像和“运用”并没有用在刀刃上。

简单的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学会了这些基础的东西,也干不了多厉害的事,甚至不需要你干(这大概就是“教育”的局限性,以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所以,这么说来,就有一个“先天教育”和“后天教育”的分歧,“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

这样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即从学校学到的大多数为“基础教育”,而社会活动或社会主体需要的却是更专业的知识技能或经验(意思是,专业度不够,或深度不够,不能立即使用)。

再者就是,“教育”的地位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不被重视,甚至不被看好。简单的理解就是,工业需要的是生产,需要的是人力物力财力,而“教育”所能满足的是有限的,甚至“教育”所带来的“人才”成本和生产不成比例(从公司利益的角度来说)。

还有,“教育”其实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学既定的知识,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学习,而这些和日益发展的社会就存在一定的间隙。即有可能出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当下需要的知识,甚至相差很远。这就是“教育”和“社会”的差异性,或“脱节”。这就容易导致,从“教育”机构出来的“人才”可能只是过去的“人才”。简单的理解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想要适应变化,还得付出更多(当然,这和站的位置角度有关)。

另外,从“人才”的角度说,也只能产出“教育”的“人才”,或者说“庸才”。简单理解就是,在“官方体制”下,“偏才”或“天才”是会被抑制的,尤其是不符合这个体制内的“人才”,一方面得不到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没有相关的“知识”去“特殊照顾”。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符合“教育”要求的,均会得不到适当的空间和发展,“自由”更像是一个笼子里的狭小空间,还是限定人群的。所以,这样的“体制下”出来的“人才”是有限的,而且很可能是特定方向的“偏才”,而更多个性、天赋等不太符合“体制”的先天优势将被磨灭,甚至消亡,最终沦为“庸才”。

所以,从“教育”塑造出来的“人才”很可能存在“先天缺陷”,更多的可能是真正天赋的流失,和“人才”的“沦陷”。

当然,这也是目前“教育”有待完善的地方(一对一“教育”,对于当前时代来说还是件“奢侈”的事情,希望将来会有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法)。

还有,“教育”的深度(专业)、广度(涉及范围),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很多问题就连老师也解答不出来,有些是因为经历阅历经验不足,还有的是科技和社会发展远没达到这种境界)。

至于,“考试制度”、“安全”、“教师专业水准”、“将来教育的改革”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时代的问题也是“教育”的局限。

简单的说,这责任不完全是因为“教育”本身,另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时代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等都是影响因素。

最后,关于“教育”我给出三点建议:

一、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天赋。

二、不要把自己的判断交给别人,哪怕是老师、家长,或是在乎的人,而要自己去求证,找办法解决自己的困惑(不要扼杀了好奇心)。

三、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甚至和“上学”,和“教育”无关,谋生,或发展,或为了后一代,这一点别偷懒(学到老,活到老,学知识、技巧、为人处世等等)。

最后,希望“教育”越来越发达,理解“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也希望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教育行业”,为将来输送更多“高端人才”。

0
回帖

什么是教育?你如何理解教育?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