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红树林历史?
红树林在中山市马鞍岛与陆地之间,横跨横门西水道,珠江口的咸淡水交汇处,分布着集中连片、林相完整的珍稀红树林群落,这里孕育着滨海湿地自然景观——仿佛林立水中的“海上森林”,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正坐落于此。
今年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为“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在本月举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中,广东主会场便选址中山翠亨湿地公园。
近年来,中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碧海蓝天精品中山。
据历史记载,中山市上世纪50年代红树林面积上万亩。但由于经济发展、人为活动破坏,中山市红树林资源受到破坏。根据2002年开展的广东省红树林资源调查,中山市仅在南朗镇崖口村保存有红树林面积110亩。
2005年初,中山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用3年时间完成3000亩红树林种植任务。但此时,红树林“成林难”问题显著。由于红树林造林技术要求高,造林成败受滩面高程、海水盐度、风暴潮等诸多海洋环境因素影响,新造林难成活。
经过咨询专家、交流学习和试种,中山有关部门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红树林种植技术。2005年开始在南朗镇滩涂试种500亩红树林获得成功后,该项种植技术被大面积推广。“翠亨国家湿地公园的这800亩的红树林就是从2005年起,通过一批批人的努力,后期逐步种植起来的。”蒋谦才说。
至今,在南朗镇华山围、新三千亩、三千亩、冲口门水闸外和坦洲镇马角水闸外、联石湾水闸外、永就围灯笼涌口以及板芙镇四联村十四顷等地,中山市共计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完成人工种植无瓣海桑、海桑、拉观木、白骨壤、红海榄、木榄、秋茄等红树,红树林种植面积现在已达4400多亩。
这片“海上森林”仅仅是中山市红树林保护的缩影,至今中山市种植红树林面积已达到4400多亩,与2002年广东省红树林资源调查所得的红树林面积相比,增长了整整40倍。
近年来,为实现海岸线修复保护,中山市不仅积极种植修复红树林,还编制了《中山市海洋空间利用规划》《中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围绕加强陆海统筹,建设翠亨新区海岸带综合示范区,通过建设约3公里生态海堤、355公顷滨海湿地在岸线精细化管控、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作示范。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据了解,中山市(横门口岸线段)整治与修复工程,改善海岸线生态载体条件,预计在2020年前实现3公里海岸线的整治修复。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山市在保持良好的海洋经济生态的同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其中,以海上风电、海工钢构、海上施工、辅助船舶、港口设备、平台设备等为主体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在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山市海洋产业的一大支柱。
海上风电产业是广东提出建设海洋强省、加快发展的六大海洋产业之一。直播当天,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举办“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发布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和《2019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海上风电项目共核准3235万千瓦,总投资额约6000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约240亿元。
此外,中山还着重利用涉海重大交通项目拉动加强互联互通,推动产业发展。据了解,依托横门水道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中山港已经形成以中山港区、马鞍港区、神湾港区、黄圃港区、小榄港区“一港五区”为主体,其他专用码头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未来,中山还将通过深中通道建设打通珠江下游东西两岸“任督二脉”。深中通道作为深圳至中山的跨江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通车后,中山市民驾车去深圳机场、前海等地,车程将大幅缩减,将为中山产业发展带来新期待。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是支持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中山市将充分发挥滨海湿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人海和谐、路海统筹,彰显极具特色的海洋发展模式。构建起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产业等海洋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打造翠亨湿地海岸带综合示范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海洋产业。”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瑞生在活动现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