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保教,实现“以儿童为本”,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营造安全、开放、丰富、满足儿童需求的物质环境,激发儿童充分自主活动,促进儿童发展。
环境中的设施和设备应首先安全。只有当孩子们有安全感时,他们才能“放开手脚,放大活动的勇气”;只有当孩子们处于开放和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中时,他们才能自由选择和进入,并主动与环境中的事物相互作用;如果我们创造的环境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活动形式宽松,孩子们会喜欢幼儿园,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行为。
由于平衡性差,运动不灵活协调,小班儿童经常摔倒。
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成年人经常提醒他们“不要跑,慢点!”负面保护。
谁知道孩子们正在学会在跑步中保持身体平衡,从无数次的跌倒-爬起来加强四肢的灵活协调,但也从“不怕摔倒”形成勇敢的精神,从“爬起来”形成心理质量的挫折。
从现代人的素质奠基的高度来看,我们应该考虑满足儿童的天性和需求。
我们在儿童大肌肉运动场地铺了软地砖,鼓励儿童放大勇气跑、跑、跳、爬,改变了以往小班儿童户外运动,儿童摔倒等待成人帮助,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
在考虑小班儿童使用的水笼开关、教室门把手等设施时,我们从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采用单把手开关和把手,方便儿童自行打开,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照顾自己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我们将娃娃餐厅的环境和餐桌椅设计成快餐店的风格,让一些害怕吃饭的孩子高兴地说:“去肯德基这样的餐馆吃饭”,环境诱发了儿童的食欲,改变了儿童的行为。
我们还改革了集中统一喝豆浆的做法,自然结合了吃零食的生活环节和公园里可选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娃娃餐厅吃零食,将生活活动融入游戏情境,渗透到游戏情境中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
二是建立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宽松、民主、关爱、支持的人际心理环境,促进儿童积极、快乐、健康。
形成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心理环境的前提是建立成人与儿童平等、民主、宽容、支持的精神环境,让儿童在幼儿园环境中感受到心理安全和自由,感受师生与同伴之间的关怀、关注、接受和理解,使儿童能够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尝试和表达。
小班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是他独立跨越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因为刚进入幼儿园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或胆小不愿说话,经常哭来表达他们的愿望,行为,老师需要有母亲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孩子的情绪,通过观察孩子的表达、行为、态度,分析小班孩子不良情绪的原因,可以仔细、耐心地阅读孩子的各种哭泣。
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给予理解、宽容和帮助,才能真正解决孩子心中的“疙瘩”。
关心孩子最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生病在家时,老师们除了自己的关心外,还在教室的墙上贴上了生病孩子家的电话号码,挂上了一个小小的爱心箱,“XX,你好吗?”引导班里的孩子送去关心和慰问。
孩子们主动抄下电话号码,打电话给同伴问候,请父母帮忙写下他们的爱情慰问卡。老师们把每个人带来的爱情卡都放在信封里,带领孩子们一起送去,送去全班孩子们的关心和思念。爱情卡把孩子们的心连在一起。家长们激动地说:你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付出同情和关心,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被关心的快乐。
孩子们更喜欢幼儿园,更依恋老师、阿姨和孩子。
敢于思考,敢于说话,敢于尝试,这是现代人的心理疲劳。
教师应提供支持环境,培养儿童在游戏、生活、学习中的自主性,满足儿童的合理需求,掌握儿童的兴趣点,激发儿童的动机,给儿童决策、自由探索、充分沟通、实践机会,让儿童体验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
当儿童遇到困难、冲突或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理解、指导和帮助;当儿童闪现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时,教师应敏感地鼓励、热情地鼓励和支持;当儿童探索不成熟时,教师应给予宽容、理解和指导;当儿童自发地形成新的想法时,教师应更加关注、欣赏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