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希主演的电影解析?
《兔子暴力》是一部基于2011年南京母女绑架杀人案改编的电影,原案件让人尤为震惊的地方并不只是凶手绑架杀人的犯罪事实,更在于案件背后,一位亲身母亲早年弃女不顾,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因为赌博债台高筑后,想到的不是及时收手,反而回老家教唆自己已经上学的女儿绑架同学并最终撕票,案发后还想将所有的罪责全部推脱给自己的女儿,是怎样冷血歹毒的恶魔才能对自己的亲生孩子做到如此地步,实让人难以想象。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改编的底线在我看来可以戏说但不能胡说,《兔子暴力》最大的问题便是完全颠覆了这一铁证如山罪案的本貌,如果说孩子缺乏母爱渴望亲情,未成年容易受人教唆,尚可以成为这起悲剧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担起电影的“兔子”之名,那么这部电影的母亲原型,她根本就不配做一个母亲,她只是一个恶魔,对于这种人,不论是戏里戏外,她唯一的结局就是接受正义的审判。
然而在《兔子暴力》中,这样一个恶魔般的人物居然在作者文艺的表达下被美化了,甚至于电影不仅篡改了原案件中母亲教唆女儿犯罪,这一重要环节,还将在现实中的被害者,一位本非常溺爱孩子的好父亲丑化成了酗酒家暴的人渣,如此颠倒黑白的做法,其实已经不是在试图走进罪犯的内心世界,或者是借这样一起案件完成自己的艺术表达,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在为恶魔招魂。
所以如果我们将《兔子暴力》中被美化后的母亲,一个明事理,懂责任的舞蹈老师形象带入到电影中,你不难发现从人物情感到故事主线,电影所展现的一切都是匪夷所思的,一个明事理的母亲会抛弃自己的女儿多年?一个有责任的老师会教唆自己未成年的女儿绑架同学?纵然是电影自欺欺人地为这对母女主人公安排了更多的苦难,使女儿背负起了更多的罪责,但如此与真实相去甚远的电影,又拿什么来去真正意义上反思现实中这起母女绑架杀人案的血泪,一个孩子需要更多关爱的落足立意,根本不足以消弭原案中因贪婪泯灭的人性。
电影进行艺术加工本无可厚非,但当电影创作基于现实改编,那么创作者就应当对现实有起码的敬畏,当冷血无情的恶魔被美化成了人畜无害的兔子,这与年鲁迅笔下吃人血馒头的那群人还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