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跨国中心组织的定义:即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的企业。据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有4万余家,并在全球各地设立了28万余家附属企业,它们创造了全球经济三分之一的产值,主导着全球三分之二的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
实际上,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从产业链上看2004年,中国以约占世界4%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10%的贡献;以约占世界6%的外贸额,为世界贸易的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联合国贸发组织建议,将中国和美国并称为世界经济两大火车头。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成长最快、最有吸引力的巨大市场。
但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数量。如今,跨国公司的活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总数量大约为5。3万家的跨国公司占有世界贸易的2/3,而它们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近1/3。而且,跨国公司大约占有世界技术贸易的80%。
中国的跨国公司群体正在形成。先后有16家中国企业跻身《财富》500强,但中国跨国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仍然和世界一流水准相去甚远。年轻的中国跨国公司正面临诸如“美元贬值的冲击”、“创造全球竞争力”、“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企业家精神”、“知识产权”、“区域力量的转移”等一系列复杂而重大的挑战。
能否成就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将是衡量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一书中指出:“信念和技术和谐时,社会就繁荣;信念和技术的变化不和谐时,社会就衰落。
”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是“信念”和“技术”。
15世纪,当时中国比欧洲早几百年就发明了工业革命所必需的所有技术。如果在15世纪让历史学家挑选究竟谁能以军事力量征服全世界并从经济上率先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他们无疑会挑选中国。然而,真正的征服者是由一群争吵不休的小王国组成的欧洲,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也没有统一的政治和社会组织。
莱斯特·瑟罗的解释是,当时中国没有合适的“信念”,并且排斥那些可以用来征服、统治世界的技术。新的技术被视为一种威胁,而不是一种机会。
顺着这一思路,或许我们能比较顺利地找到那些困扰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的真相:我们将以什么样的“信念”和“技术”重建一个有效率的、公平的资本市场;我们将以什么样的“信念”和“技术”重组坏账累累的中国银行业;我们将以什么样的“信念”和“技术”面对日益紧迫的能源危机;我们将以什么样的“信念”和“技术”应对遍布冲突的全球贸易;我们将以什么样的“信念”和“技术”保护脆弱无助的知识产权……
不解决这些问题,恐怕中国很难培养出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