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香”是怎样的食品?有什么来历?
油香,是回民对不油饼的1种特殊喊法,是回族民间的世代相传风味食品,凡是回民聚居的地方,都有食油香的习俗。
当家里来了贵宾,或给孩子贺满月、过百日、挠周、割礼、结婚等,要炸油香庆贺。当祭奠亡人时,要炸油香过“尔麦里”,表达 纪念。特殊是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除了自己食以外,还要馈赠邻里乡亲,互相品味,祝贺节日。在回民当中还流传着《古尔邦节炸油香》的歌谣:“古尔邦节炸油香,回回家的孩子乐,回回家的大人忙,揉面揉得油汪汪,炸出的油香黄央央……”
回族的油香种类很多,讲究也很多。西北回族的油香有发酵面淡味油香,发酵面甜味油香,还有烫面油香,发酵面油旋子等等。泉州、扬州等南方回族地区还有糯米油香、地瓜油香等等。每1种油香都有不同的象征,如发酵面甜味油香、糯米油香、烫面油香象征着吉祥幸福、安乐欢庆、团结友谊;发酵面淡味油香、油旋子表对已故亡人的想念;地瓜油香则表达 对失往亲人的极度悲痛和对亡者的哀悼,是人亡后当天消夜食的和舍散的油香。
回族群众对炸油香很讲究,1般在炸油香之前,要洗大小净,以保持“清真”。和面时很注重用料,西北地区的回民在炸油香时,在发酵面里调进香油、鸡蛋,并掺进少量薄荷叶粉,如炸甜油香,还要掺进红糖和蜂蜜,然后搅拌在1起,揉成面团,擀成大小1样、厚薄均匀的面张,用刀切上两个穿透的缝口。据传说,油香上切两个刀口是在穆罕默德创教时期,为避免宰1峰有功勋的骆驼而在油香上切两个刀口来顶替。
回民在炸油香时,1般都要请年长的、有体会的人来掌锅。炸时,忌讳没洗大净的人闯进,同时还在油锅旁边放1碗冷水,以防没洗大净的人进屋,意在寂静 。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民在炸油香时,还忌讳边炸边食,要等炸完再食。油香炸好以后,要将面子放在上面,要用手顺着刀口掰着食,反对1口1口咬着食。回族的油香以色黄、味香、酥软而闻名遐迩,受到兄弟民族的赞誉。
说起回族的油香,还有1段来历。传说早先穆罕默德从麦加到麦地那时,家家都争着宴请他。穆圣为了1视同仁,就牵上自己的骆驼,说我的骆驼走到谁家门口停下,我就在谁家食。后来骆驼走到了1位非常贫困的穆斯林家门前停下。这位老人1看是穆圣非常激动,他没有富贵人家的山珍海味,就端上1盘子炸油香。穆圣拿起1个用右手掰了1块食到嘴里,剩余的给了围看的小孩,然后饱饱地食了1顿,食罢非常称心,1再夸奖这老两口的好手艺。从此,食油香在阿拉伯地区兴起。后来到中国经商的穆斯林把这种习俗从古波斯的布哈拉和亦思法罕城传进中国,先在泉州、广州、扬州、杭州等地盛行,以后逐步传到北方和全国各地的回民当中。现在回民不仅爱食油香,而且还养成了掰着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