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中国将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目前外资入股中资银行虽受到比例限制,但随着年底中国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其业务经营范围的自由度将不再有约束力——这将意味着,中国银行和外资银行将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进行竞争。
事实上,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只不过诸多政策限制缚住了他们的手脚,只能“啃啃骨头”而已。
早在1979年,中国批准了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三年后,中国开始引进外资金融营业性机构的试点,批准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到2006年3月末,仅上海的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就已经达到87家。其中,2005年新增营业性分支机构18家。
目前还有4家外国银行的分行和5家外资银行分行正在筹建。三年来,上海市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年均增长50%,各项贷款余额年增长58。5%,存款余额增长60。4%。外资银行明显加大进入的力度,就是为年底的市场开放做最后布局。不过,中资银行具有网点多、熟悉中国国情、长期积累的客户基础等优势,外资银行要在中国制胜,恐怕还得费一番思量才行。
6月2日,IBM在上海召开的2006中国外资银行高峰论坛上,来自80多家外资银行的负责人就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焦点问题进行研讨。
客户不一样:锁定高端
外资银行如何实现中国的快速扩张,可以在更多的地区和业务领域、更多的方面快速发展?外资银行中国制胜,需要借助差异化,需要塑造自己的不一样。
在国内,大部分外资银行的规模比较小,比较大的也只有一两百个人,业务主要都是对公业务,尽管到2006年底人民币的业务会对其开放,但外资银行仍然不可能与中国银行比拼网点来争夺客户。IBM大中华地区金融战略与业务发展总经理及金融顾问黎江分析,外资银行的网点比较少,将来也不会像本地银行一样多,一般的外资银行会在每个城市设两三个网点寻找客户。
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竞争是在不同的层面。有两个不同的例子:优雅宜人的单间,画界大师的名作,舒适高贵的沙发,浓香扑鼻的咖啡,气质端庄的柜员小姐以及唾手可得的糖果和日报,客户们品着咖啡或香茶,享受着一对一式的服务。这是外资银行的真实写照。而在中资银行的营业网点里,客户们有的在拿号排队,有的坐在椅子上漫无目的地攀谈,还有的在柜台前焦急踱步。
站在客户的立场,恐怕没有人不喜欢前者的贵宾式客户体验。由此看来,外资银行看重的是一对一,是高价值客户的获得。
那么,除了服务环境的舒适,应该给高价值客户提供怎样的产品?需要怎样的服务手段?外资银行有很好的公司治理和制度环境,丰富的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信息技术在生产和供应链环节有效应用。
IBM大中华地区副总裁兼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秦尚民说,在中国制胜,外资银行需要更好地利用全球的力量把优势放大。另外,中国和国外市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市场充满活力,变化非常快。因此,外资银行已经筹备建设一套高灵活性的IT支撑系统,以开发中国本地产品,提供一致性的客户体验。
中国现在各个地方的地域分布差别很大,很多地方的标准和制度全国还没有统一,在不同的地方做业务,在保证统一性、低成本,又能够有很强的灵活性,具有很大挑战性。IBM金融服务事业部外资银行区域经理陈宥仁的建议是,外资银行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开拓市场,合作伙伴可以来自两种层面,一是金融机构的合作,比如与国内银行共同开展业务;二是非金融机构的合作,具有全球金融业跨国经验的IT公司共同进行信息系统开发。
模式不一样:本地化流程再造
外资银行有成熟、优秀的业务模式,但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许多业务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后被扭曲了。比如,国际上信用卡的业务流程是凭用户签名对账单,而国内是签名加密码的体系。以记者在超市刷卡购物的经历,只有不到一半的收银员会认真核对签名,有的看都不看。
除了信用卡业务之外,国内电子银行业务和国际惯例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外资银行的产品、业务系统一定要进行本地化流程再造,要和中国国情相匹配,要符合中国的法规。
为了快速实现产品本地开发和业务系统本地化流程再造,考虑到人才的缺失和成本的压力,外资银行可以考虑适当外包。
新加坡DBS大中华区IT技术部门总经理黎国雄介绍DBS在中国的发展,DBS的目标和使命不是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而是力求成为最佳的一家银行,从客户关系建立,从分行、支行关系都达到最优化。上世纪90年代中,DBS进入中国,现在在中国有10个分行。
为了降低成本并带来高质量的管理,DBS与IBM签订外包协议,初期主要是在网络主机托管和网络服务方面,每年节省成本11%左右。对于成功外包的体会,黎国雄建议合作双方建立一种战略性伙伴关系,就是说在整个的流程当中要使业务、IT和外包方充分参与进来,强调业务的目标,使IT成为业务发展的推进器,还要使下面工作层的人员,所有的人可以整合到项目中来,不仅是在管理层次上面达成一致,而且是使各层之间都可以达成一致,更进一步的目标,IT系统成为收集情报、分析信息、促进业务增长的工具。
绝大多数股东是境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