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结局为何如此悲惨
张居正曾狂傲而自负地说:“吾非相,乃摄也!”
从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开始,他便已经注定将会以悲凉的结局作为收场。
万历皇帝即位之后,张居正为了更进一步,于是联合了冯保以及冯保背后的李太后,打败了内阁首辅高拱。
高拱一走,张居正也因此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高拱此人掌权之时,过于专横跋扈,想将权力揽于一身,从而得罪了冯保和李太后,也因此招来了祸事。
张居正则吸取了高拱的教训,妥善处理了和冯保以及李太后之间的关系,所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诸如张居正变法之时,实际上也是因为得到了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才能够顺利施行。
若无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哪怕是张居正,他想以一人之力推动变法也必然寸步难行。
明朝传至万历这一代,已然历经十二位皇帝,国力早就已经日渐衰微。
嘉靖折腾了数十年,隆庆在位六年而无建树,明朝传到万历手上之时可谓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而接手了这个烂摊子的万历有没有能力扭转这个局面?
显然没有。
万历即位之时年仅十岁,所以高拱才会说出“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这样的话。
至于高拱能不能替万历治理好天下这一点则不好说,毕竟他掌权了之后将太多精力用于权力之争。
不过,好在还有一个张居正。
张居正可以说是大明中后期首屈一指的能臣,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这也是他敢冒士大夫之大不韪而变法的原因。
须知变法一旦推行,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士大夫。
然而张居正却根本不在乎自己会不会得罪士大夫群体,仍然发动了变法。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出仕是为了谋官谋财,张居正出仕不仅是为了谋官,更是为了谋国。
张居正之谋国并非是有取而代之之心,而是为了给大明谋一条更好的出路!
张居正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
“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
仅仅一个太仓所储备的粮食便可支撑十年之久!
哪怕是一个总管马政,并且经常被人遗忘的太仆寺竟然也积累了四百多万银两!
万历十年之后,万历皇帝也折腾了三十八年,又打了三大征,大明却依然还能支撑二十二年之久。
朱由校在位七年,也折腾了七年。
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也还是瞎折腾。
而大明之所以能够让这三个人折腾六十年,原因就在于张居正掌权十载,为万历积累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张居正可谓是硬生生为大明延续了六十年国祚!
只可惜,张居正虽然有大功于大明,但是病逝了之后,万历却选择和已经病逝了的他翻脸。
万历之所以会选择清算张居正,就是因为张居正太狂。
张居正有多狂?
万历犯了错,张居正也会几乎不留一点情面地训斥。
而且,张居正还说出了“吾非相,乃摄也”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从根本上来说,大明其实连宰相都没有,更遑论摄政?
虽然张居正当时的权力以及所作所为,也的确有了摄政之实,可是有些事可以做,但却不能说。
这种话一旦说出来了,那就是对皇帝和皇权的藐视。
这种事换了任何一个皇帝,其实都很难容忍。
倘若万历在张居正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实权的话,张居正的结局一定会凄惨一百倍。
除了打压万历,给万历难堪之外,张居正也几乎得罪了整个士大夫集团。
张居正一旦失势,谋私甚于谋国的士大夫集团会放过他?
绝对不会。
万历才一掌控实权就敢清算张居正,背后其实就是有了士大夫集团的支持。
而张居正生前之所以能够万历的忌恨以及士大夫集团的反对之下,仍然稳如泰山,则是有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
李太后在万历前十年那绝对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没有李太后,万历都未必能够坐得稳皇位。
只可惜张居正一朝身死而失势,终究还是遭到了万历的清算和士大夫集团的落井下石。
对于万历而言,张居正或许是一个大奸之人。
对于士大夫而言,张居正或许是一个大恶之人。
可是对于大明而言,张居正却是一个大忠之人,是一个有大功于大明之人。
这也是后世人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原因所在。
不过,张居正或许也是不屑于谋身,或者说是懒得浪费精力谋身,因为他很可能早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古来变法之权臣,几人身后能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