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什么样的大学课程是“金课”
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研究“金课”究竟应处于何种形态,对于高校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国内一所重点大学中的一个院系298份学生公选课程评价为质性样本数据,以学生在面临选课时对课程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为切入点,对学生心目中的“金课”所具有的特征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教师授课水平影响着课程质量且不同的课程类型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是课程吸引力的主要来源;教学设计是学生维持课程学习稳定性的重要考量;课业评价预期是学生选课最为关注的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的师德师风虽无法量化但却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有重大影响;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但却普遍存在“避重就轻”观念;课堂教学难度、强度的设计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此,高校要打造更多“金课”,还需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专业需要进行课程学习;适度“松绑”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之间的硬性联结,实行“宽严相济、因课制宜”课程考核制度;加大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力度。
●本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一个“金课”打造的分析框架,即学生心目中的“金课”是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映射下,以及透过师风师德、授课水平、考试难易程度、成绩理想、作业量和课程实用性的具体呈现下形成的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认知,当这些因素令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时,进而有了学生心目的“金课”。
●打造大学“金课”,要扭转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建立“互联网+金课”联动机制。
●高校要打造“金课”势必需要让教师放开手脚,增加课程难度、深度、挑战度,而这也势必遭到学生的“抵抗”,这时候就有必要使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工作考核适度“松绑”。为此,高校也需主动调整教师考核方式,为教师打造“金课”减少后顾之忧。
●教学评价的难度高低是学生评价课程、选择课程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就是要做到“宽严相济”,增加考核弹性,根据课程类型合理调整考核标准,“因课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育人能力就是“因校制宜”地发挥学校主体功能,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简化行政管理,释放教师队伍的教学精力,在合理的框架下不惜一切代价为教师教学工作服务,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摘要
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研究“金课”究竟应处于何种形态,对于高校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国内一所重点大学中的一个院系298份学生公选课程评价为质性样本数据,以学生在面临选课时对课程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为切入点,对学生心目中的“金课”所具有的特征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教师授课水平影响着课程质量且不同的课程类型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是课程吸引力的主要来源;教学设计是学生维持课程学习稳定性的重要考量;课业评价预期是学生选课最为关注的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的师德师风虽无法量化但却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有重大影响;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但却普遍存在“避重就轻”观念;课堂教学难度、强度的设计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此,高校要打造更多“金课”,还需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专业需要进行课程学习;适度“松绑”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之间的硬性联结,实行“宽严相济、因课制宜”课程考核制度;加大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力度。
●本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一个“金课”打造的分析框架,即学生心目中的“金课”是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映射下,以及透过师风师德、授课水平、考试难易程度、成绩理想、作业量和课程实用性的具体呈现下形成的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认知,当这些因素令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时,进而有了学生心目的“金课”。
●打造大学“金课”,要扭转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建立“互联网+金课”联动机制。
●高校要打造“金课”势必需要让教师放开手脚,增加课程难度、深度、挑战度,而这也势必遭到学生的“抵抗”,这时候就有必要使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工作考核适度“松绑”。为此,高校也需主动调整教师考核方式,为教师打造“金课”减少后顾之忧。
●教学评价的难度高低是学生评价课程、选择课程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就是要做到“宽严相济”,增加考核弹性,根据课程类型合理调整考核标准,“因课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育人能力就是“因校制宜”地发挥学校主体功能,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简化行政管理,释放教师队伍的教学精力,在合理的框架下不惜一切代价为教师教学工作服务,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文/马浚锋,罗志敏
作者简介/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生;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19年第5期60-66
关键词/大学“金课”;大学生;选课
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同时,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是教育部首次从顶层设计上正式提出“大学金课”的打造与落实,并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是在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背景下,对大学教学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挑战。按照该文件内容所指,“大学金课”是具有较强学业挑战度,并在增加了课程难度、拓展了课程深度后,能够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学课程。
在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教育质量这一背景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抓住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要抓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而“大学金课”的建设打造正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的主战场、主阵地,这就需要大学将教学工作放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位置中,因为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围绕着人才培养的核心,维持并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也一直是大学的神圣使命。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高教40条》)也指出本科教育教学要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5%的本科生直言大学“水课”多,89.7%的学生赞成淘汰大学“水课”,打造“金课”[2]。既然本科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学得好”,那就绝不能忽视人才培养或教学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在他们心目中“金课”是什么样的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只有通过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对当前课程教学的认识与评价,才能更好地确定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应该具有何种特征,并把握其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期为今后如何打造满足学生兴趣和需求的“金课”,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
若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到底是如何感知、评价他们选修的大学课程,大学公共选修课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课程是较为有效的研究工具。因为公共选修课是度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是我国各高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及其教学计划规定的,可供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类课程、专业限选课等。它是高校用以拓宽、加深学生知识结构,并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课程,既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也体现出较高的自由度。鉴于此,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选择G大学H学院300名学生(非新生)为样本。该校是我国最早一批实行选课制的老牌“985工程”大学,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并已于2017年入选我国“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目前该学院设置了类型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程,拥有一批优质师资。因此,综合选课制积淀历史、课程类型以及师资情况等因素,选择该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另外,之所以选择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主要是因为相较于大一新生,他们都有选课的切身经历,大都拥有丰富的课程修习经验。他们对某一公共选修课的感受或看法也更加能够切中课程质量的要害,往往还会通过私下交流、网络论坛等方式,作为低年级选课决策的行为参照。
从2018年3月开始,研究者选择G大学H学院的学生进行公共选修课课程评价,以一个学期为周期,收集了该学院300名学生中的298份课程评价,整理的文字资料近2万字。数据都是学生在面临选课时对课程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态度和倾向),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课、通识课、专业课、体育课及其他(如英语演讲艺术、跨文化交际视听说、美国历史与文化等特色公选课)。
原始资料经初步整理后,将298份质性文字材料导入Nvivo11.0,为保证数据原始性,操作中注意了非正式语言文字的重整与记录,根据斯特劳斯的三轮编码(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确定自由节点、树状节点。具体步骤为:第一步,新建项目,把298份数据资料导入软件;第二步,开放编码,建立自由节点,初步梳理出若干个自由节点;第三步,轴心编码,对开放编码中含义相近的节点合并重构,建立树状节点,在此过程中,根据分析项目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对树状节点进行调整;第四步,核心编码,通过对已发现的概念类属进行系统分析,提取核心类属,即“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生课程质量认知” 等6个核心内容,并相继整理出下属轴心节点,具体类目主要包括“师德师风”“教师授课水平”“考试难易程度”“成绩理想”“作业量”“课程实用”“水课”“金课”等8个编码节点,参考点数分别为126个、229个、131个、102个、125个、102个、72个、85个和189个。
二、研究发现
对298份质性数据编码统计后发现,教师的师风师德、授课水平、考试难易程度、作业量、成绩理想和课程实用性是影响学生评价课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这几个影响因素在学生课程质量认知中体现出来(共274个参考点),主要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并作为学生心中“金课”和“水课”的参照。学生对“金课”或“水课”的课程质量认知普遍通过教师授课水平、考试难易程度、作业量、成绩理想和课程实用性加以判断。其中,“水课”参考点为85个,这些课程被学生认定为“水课”的原因主要有:教师的授课水平一般、课堂要求少、考核形式“走过场”等,这些都是教学态度、内容、方式、设计的外在表现。“金课”参考点为189个,这些课程被学生认定为“金课”的原因主要有教师高超的授课水平、课堂的师生互动、丰富的知识及其实用性等。
(一)教师授课水平影响着课程质量且不同的课程类型有不同的侧重点
数据显示,298位学生的课程评价中有229个关于教师授课水平的参考点,比例接近八成,这表示学生在评价课程质量时重点关注教师授课水平,同时也成为学生对“金课、水课”认知的决定性因素,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10,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最大的影响因素。教师授课水平的高超不仅引起学生学习兴致,还能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不同的课程类型,学生对教师授课水平的了解从不同的侧重点切入。例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的授课水平将体现在口语发音上,教师的发音标准、口语正宗与否影响着学生对其课程质量的评价;在高等数学课中,学生则更加关心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细致耐心;在思想政治选修课中,“讲课真的有趣,内容真心有用”至关重要。
(二)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是课程吸引力的主要来源
核心编码“教学内容”中,有关课程实用性、知识丰富的参考点只有72个,表明大多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刻板,而且不够新颖,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少学生表示课程中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纯属照本宣科且陈旧,对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学内容与学生课程质量认知这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02,表明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质量有强烈的影响关系。在298份学生课程评价中,学生倾向于给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增添新鲜教学内容的课程好评,他们认为这样使课程更加有趣,学习起来更有意思,也能学习到更多知识。
(三)教学设计是学生课程坚持性的重要考量
298个学生的课程质量评价中,作业量的参考点就有102个,与学生课程质量认知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6,表明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也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维度之一。有学生认为课程作业太少、课堂要求太低;其中也不乏抱怨作业量过重的学生,尤其是通识课;当然,在一些公共必修课或专业必修课中也有出现课程强度、深度不足的情况,被学生“称赞”课程作业量太少。这类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为学生“混学分”提供了捷径,而要求过严的学科会迫使个别学生因严厉的课程要求、过重的作业量而在选择课程时中途退缩,打消学习兴趣。
(四)课程成绩考核仍是学生关注的课程重点
对质性数据的统计发现,成绩理想和考试难易程度的参考点分别为125和131,即表明还是有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容易获得高分的课程,而且在大学生课程质量认知中,与教学评价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0,充分说明考试难易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获得理想成绩都是学生课程质量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那些考试难度不大、容易获取理想成绩的课程很多时候就是学生心目中的“金课”,他们甚至还会将此类课程推荐给身边有同样(混学分)“需求”的同学。无论在何种课程类型中,教学评价的难度高低都是学生评价课程、选择课程的重要考量因素,只要是“给重点,给分高,上课水(‘水课’)”等这样的课程往往也都会吸引学生选修,甚至推荐给身边的同学。而那些真正具有学业挑战度、难度、深度,能真正显示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课程对个别学生来说并不是大学生手中的“香饽饽”。
所以,本文在这里可以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一个“金课”打造的分析框架(见图1),学生心目中的“金课”是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映射下,以及透过师风师德、授课水平、考试难易程度、成绩理想、作业量和课程实用性的具体呈现下形成的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认知,当这些因素令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时,进而有了学生心目的“金课”。
三、分析与讨论
以学生的课程体验为视角探讨课程质量是确保提供给学生高质量教育的前提,特别是它能向院系反馈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方式、行为、方法和内容的课程感受和认知,能为当前本科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的状况提供更多思考与反思,也为进一步探索如何打造“金课”提供更多论证角度。正如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曾基于当地学生的学习过程视角,提出了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五大特征:教师对所授课程及其学科富有热情;教师与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性;教师向学生布置的课程任务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讲授清楚且有条理;教师执着于学术创新[3],这为后来学者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参考。那么,现在也可以结合上面对质性数据的研究发现,进一步分析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与完善中,即在打造“金课”过程中,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一)师风师德虽无法量化但确实对学生学习有重大影响
研究发现,教师的年龄和吸引力会给课程教学加分,当学生觉得老师教授的课程充分体现出个人魅力、很有吸引力时,就会下意识地认可该课程的教学水平,这是心理学著名的“晕轮效应”(Halo Effect)[4]。而且这在学生选课、评课中也表现得很明显,尤其是在体育课中,不少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力而选择课程并肯定其教学质量[5]。
实际上,师风师德并不全然是外在形象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由内散发的师者风范,它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可以表现为开放(openness)、外向(extraversion)、友善(agreeableness)和尽责耐心(conscientiousness)等个性特征[6],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加富有学识、循循善诱等,能够为学生作出更好的讲解和回答学生的提问,教学方法变化多样,对学生及其学习感兴趣并表示关心[7][8]。
尽管师风师德无法量化或客观地形象化表现出来,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并在学生课程学习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是学生对“金课”的认知标准之一。师风师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态度、风格、内容、方式等具体呈现,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在乎的,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展现出来,它甚至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学术发展。于是,最终这些很好地展现出师风师德的课程往往被学生认定为是“金课”。
(二)大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但“避重就轻”观念普遍存在
虽然已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课程质量认知中占据着很大的分量,但获得理想成绩、拿到学分仍然是大多数学生的追求,甚至以在对教师教学评分中给予高分评价这样的方式“贿赂”老师,即学生对教学效果的高分评价导致大学生学业分数普遍上涨,两者趋势呈同步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9]。学生为了获取学分,甚至可以忍受教学简单、要求少等课堂教学水平不合格的课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明知该课程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远不达标却仍然能为了理想成绩毅然决然地选修。
尽管也有研究认为,那些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即使给学生降低要求、打高分,最终也还是无法获得学生对其教学水平的认可,同样也不代表着该课程质量的“含金量”高[10],但这并不影响学生为了“混学分混毕业”而投机取巧选择这类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要求低、容易获取高分的课程。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才导致了大学生学业分数膨胀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等严重问题。
(三)课堂教学难度、强度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本文使用的术语“教学难度、教学强度”的范围远远超过简单地反映教师教学行为或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相反,它包含着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等影响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难度、强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充分考虑了有效教学的管理和组织方面,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适时调整[11][12]。但根据研究发现,在高校的很多课程中,时常出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刻板、教学设计的作业量失衡、教学评价过宽或过严等现象。许多新教师尝试照搬其他教师的方式进行授课,却不知教学内容、方式的有效调整才是杰出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13][14]。所以,教学难度、强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于依据不同的课程类型,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及能有效反映学生学习成就的教学评价。
四、打造更多的大学“金课”
(一)扭转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建立“互联网+金课”联动机制
麦可思研究曾对2015-2016级部分院校进行调研(本科新生各类适应性问题的比例以及学校未帮助缓解的比例),结果显示55%的新生入校后遇到学习问题,而学校未帮助缓解的比例高达44%[15]。这都凸显了学生需要学业上的指导,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在打造“金课”时就更要下狠功夫使学生“学得好”。
首先要扭转学生对待课程学习的功利主义思想,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专业需要进行课程学习,在配套落实本科导师制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课前、课后辅导,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以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因为导师的工作除了与学生进行学术思想上的对话与交流,更重要的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16]。
其次,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实现课堂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变轨超车”的突破口,即建立“互联网+金课”的联动机制。研究中发现,学生对“水课”的印象是课堂教学枯燥无聊、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互动性不足,而“互联网+金课”的联动就是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保持充分的师生互动,实现课程质量的动态监控。例如,课前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让学生表达对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知识兴趣需求,必要时可实行一课多师,以满足学生跨学科知识学习需要;课中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内容及节奏;课后通过学生评价做好下次授课方式、内容的反思改进。“互联网+金课”联动机制的建立可以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下的“教学相长”,改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一站到底”、学生“一睡到底”的状态,为大学“金课”打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适度“松绑”
按照《高教40条》意见要求,全国高校将开展“集体行动”,对教师评价等“指挥棒”进行调整。而学生评教又一直是高校对教师教学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师生“利益交换”的“灰色地带”,即学生为顺利获取学分给予教师教学好评,而教师也会为了获取教学工作好评降低课程要求。虽然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毋庸置疑,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课程难度低、考核要求少、期望成绩高的课程,符合这些要求的教师在学生评教中往往能获取较高评教得分。于是,教师为获得学生的好评,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一降再降,不得不给学生“放水”,这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不成文规定或“潜规则”。这不仅捆绑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脚”,也为学生“走后门”提供了捷径。《高教40条》中大量的篇幅放到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上,放在了治理“重科研轻教学”的顽疾上。那么,高校要打造“金课”势必需要让教师放开手脚,增加课程难度、深度、挑战度,而这也势必遭到学生的“抵抗”,这时候就有必要使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工作考核适度“松绑”。为此,高校也需主动调整教师考核方式,为教师打造“金课”减少后顾之忧。
(三)“宽严相济、因课制宜”增加考核弹性
不少研究认为,孕育“金课”的土壤在于“因课制宜”,不同的课程类型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17][18],对学生学习最有效果的教学是课堂经历[19]。于是,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这也就意味着要改变传统“一刀切”的课程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类型、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评价的考核方式。例如,很多学生对某门体育课有兴趣,但往往会因为考核方式严格而放弃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归根结底是因为体育课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能要求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的课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竞技水平;相反,对于大学英语课这种必修课来说,又不能使考核“走过场”,这时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难度、强度以及考核方式。所以,以学生为本打造的“金课”其宗旨就在于让学生大胆地按照自身学习兴趣选择课程,如若采取“清一色”的严厉考核标准,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反馈[20]。为此,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就是要做到“宽严相济”,增加考核弹性,根据课程类型合理调整考核标准,“因课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四)资源投入上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教学管理上释放教师队伍的教学精力
《高教40条》中第十六、十七条明确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学能力,重点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在大学建设“金课”过程中,优秀的师资队伍充当着“施工队”的角色,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教育内容的新旧都影响着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投入度。为此,学校通过充足的资源投入可以安排更多的教学研讨会,通过在职培训、研讨会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成立教学监督小组,在其评估下及时发现、有效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研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把最新研究的成果、前沿理论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本文研究也发现,不少大学公共选修课是教授任教,但效果大不相同,集中表现为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究其原因更多是受学校琐碎的行政管理事务影响,教师教学工作时间被各种填表占据,成为“表叔”“表哥”,教授自然缺少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因为学校僵化的管理风格是难以提高教师教学热情的,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也只有通过形成开放的教学氛围、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及避免封闭的管理氛围带来的弊端,才可以提高教师的绩效,以上这些都是学校通过行政政策才能得以确保的[21]。
所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育人能力就是“因校制宜”地发挥学校主体功能,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简化行政管理,释放教师队伍的教学精力,在合理的框架下不惜一切代价为教师教学工作服务,激发教师教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