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哪些教育方法值得借鉴?
值得借鉴的有,
(1)孟母三迁 环境影响的方式
荀子说:“蓬生麻,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槃,与之俱黑。”就是我们常说的“靠近朱者赤,靠近墨者黑”的意思。在荀子看来,人的性格是潜移默化的结果,良好的成长环境自然会塑造出良好的性格。颜之推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人年轻,表情不确定,与风格相关,熏渍陶染,言笑行动,无意学习,潜移默化,自然相似。”
古人认为,人际环境对孩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生活环境。《太公家教》在唐代流行的治家作品中有这样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不扶自直。近人奉承,近偷者痴;近愚者疑,近圣者明。近贤者德,近淫者色。“其实就是强调接触什么样的人,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司马光曾经说过:“夫习和正人不能不正,但还是长在齐,不能不齐言也;习和不正人不能不正,还是长在楚不能不楚言。强调人际环境的重要性也是如此。
(2)记录在司马光的《家范》中
曾子杀猪 ,言传身教,言而有信。
曾子的妻子想出去,但孩子一直在哭。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曾子的妻子答应孩子回来后杀猪做猪肉。当他的妻子回来时,曾子真的遵守了他的承诺,为他的孩子杀了猪。他认为,如果他欺骗了孩子,那么孩子将来就不会说话了。
颜之推把这种父母的榜样作用称为风化。“夫风化者,自上而下,自先而施于后者。古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循循善诱。例如,东汉著名大臣杨震诚实公正,拒绝接受他人贿赂。因此,他的后代也经常“蔬菜步行”。曾经有人劝他创业,但他却说:“让后人称之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实?可见,杨震作为长辈,始终关注自己对后辈的影响,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示范,具有自然直接的熏陶作用。在许多家训中,这种言行也经常被提及。例如,明代的《郑氏家规》要求:“为父母,当以至于真诚待下,一言不发,一行不妄为,老百姓以身教之意。也强调作为长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思考自己的身教责任。
(3)真理解释的方式
古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仅要讲道理,还要讲道理。我认为只有把真相说透彻,孩子才能更好地内化在心里。这可以从很多家训中找到。比如写家训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地写“长篇大论”,但这不是灌输大道理,而是简单地描述原因或举个生动的例子。
在《颜氏家训》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通过两个例子进行比较来解释的。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很严正。王在城时,为3000人将领,年过四十,少不如意,还打挞之,所以能成为他的勋业。梁元帝时,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受到父亲的宠爱,失去了教义。一言以蔽之,他一年四季都在行路上享有良好的声誉;一行之非,隐藏文饰,改变自己。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不择,为周提肠惹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