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吗?同时,你看过哪些乡村露天电影记忆深刻?
你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吗?同时,你看过哪些乡村露天电影记忆深刻?
我是灯光故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小时候经常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看乡村露天电影。喜盈门、《地道战》、月亮湾的笑声、《黑三角》、七品芝麻官、像《少林寺》这样的电影,我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瘠,缺乏书籍,缺乏报纸,没有电视,除了听广播,看露天电影已经成为一场豪华的视听盛宴。
每次放电影,村里一般都会用大喇叭广告。晚上,公社里的电影放映员会支撑雪白、长方形、黑边的阴影布,并设置放映机。这时,焦虑的孩子们忙着搬板凳去抢占观看的好地方。夜晚笼罩乡村时,留下饭碗的大人小孩陆续就座,一时人声鼎沸,问候异常。一旦电影开始上映,人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屏幕上,瞬间就沉默了。天上的星星很安静,地上的人很安静,只有屏幕上的人在说话。
那时候,我不喜欢和别人抢座位,所以我去了电影布的后面,所以除了我看到的单词是相反的,没有什么。屏幕前的黑色压力是一个人,屏幕后面,通常是一个孤独的我。我喜欢这种孤独和孤独。然而,有时,电影布被放在一堵墙上,我没有机会享受我的孤独,所以我不得不挤在一个地方和每个人一起欣赏这部电影。
放完一卷胶片后,放映员忙着换下一卷。这时,观众会有点不安,打哈欠,评论刚才看到的情节或角色,抱怨放映员行动缓慢,责骂孩子,各种声音。这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几分钟后,观众又恢复了平静。还有特殊情况,等待时间比较长,就是遇到“跑片”的时候。所谓“跑片”,就是两个村甚至三个村同时放映同一部电影。这个村演完一卷胶片,下一卷胶片在其他村庄上演,或者在从其他村庄来的路上。此时等待时间较长,等待半小时也是正常的。等待归等待,不满归不满,但一般没人会离开。
他们自己的村庄不是每天都放电影,甚至不一定是一个月。所以,一旦听到外村有电影的消息,人们就会早早吃完饭,三五结伴,大部分都是步行,有的骑自行车,兴奋地奔向目的地。有些人喜欢恶作剧,假装认真地告诉你:今天在一个村庄放电影,放战斗故事片《战斗英雄白跑》。聪明人听了一笑置之,忠诚的人便信以为真,成了“英雄白跑”。
除了公社安排的电影(80年代初改名乡政府),村里谁有红白事,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请人放电影。如果是红事,大部分都会放《喜盈门》。这部电影批评了不孝老人、嫂子不和谐的现象,具有教育意义。有时还会放《李天保结婚》,这是一部戏曲。如果是白事,很难找到合适的电影。聪明的放映者说要放映《李天保吊孝》。事实上,还是放了《李天保娶亲》,只是里面有吊孝的情节。
后来,时尚个体户,一些村庄便有了专门的电影院。说是电影院,其实还是露天的,一个大院子,也没有座位,进院子看电影买票。条件太简单了,这样的电影院寿命不长。记得最后一次在村里的电影院看电影,看少林寺。当时这部功夫片风靡全国,人们对它非常痴迷。我买了票。当我进入电影院时,检票员无法检查票。人太多了。我被周围和后面的人挤进了电影院,根本没有机会把票交给检票员。电影院周围的墙壁和树木上都是人。如果现在发生这种情况,估计警察会干预。
当没有电影可看的时候,我经常去乡镇政府、工商办公室和其他公共单位看电视。为了方便大家观看,电视放在院子里,所以也是露天的。当时看的电视剧给霍元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真》、《白眉大侠》等,还有动画片《蓝精灵》。
后来电视逐渐普及,走进家家户户,露天电影和露天电视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县里的文化大篷车送电影下乡,也是露天的,去看的人很少。在文化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露天电影的风景已经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