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1天前 (03-04 15:07)阅读2回复0
lrj
lr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43608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7216
  • 回复0
楼主

《道德经》第三十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道德经第十三章讲的就是“我”,世间的人多以“我”爲主,从小説不清话就知道説:“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所以老子在第二十二章就説人的天性有四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四自的形成来自于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形成在于保护自己,而情绪是自我意识在接触外界事物后的反馈産物,但也限制了自己。

《道德经》第三十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于是“我”成了世间一切感受、痛苦的来源,因为“我”接受到的外界信息与“自我”意识形象抵触时,如受到欺辱冷落就会沮丧若失;而“我”接受到宠爱褒扬时就万分兴,“我”会受到情绪而左右而有喜、怒、哀、乐。

所以老子説:“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不受到“自我”情绪的影响,宠辱又能耐我何?


《道德经》第三十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佛教教义告诉我们“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会执著于色、身,一切眼、耳、鼻、舌、身的感官知觉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就是一种“障”,所以老子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第三十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 我”会执著于自以爲是的见解。所以六祖惠能在光孝寺见两僧人争执是幡动?还是风动?説的就是我见的盲点。


“我”会执著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包括财富、名利、地位等等。所以老子在第六十二章中説:“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老子与佛教禅宗思想一同,从这一章节就能看得岀来

0
回帖

《道德经》第三十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