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最喜欢说的话是什么?在《西游记》全书中,有何体现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最喜欢说的话是什么?在《西游记》全书中,有何体现
好为人师——引出“一窝狮”(事)
因为喜欢《西游记》,所以愿意认真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每想到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躔禅静九灵》中的情节,孙悟空为了降服九头狮妖,到东天门搬救兵的时候被广目天王打趣说:“那厢因你欲为人师,所以惹出这一窝狮(事)子来也。” 就忍不住嘲笑下自己,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落入“好为人师”的窠臼,无事生非,要以写作业的方式和态度来完成。
问题: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最喜欢说的话是什么?在《西游记》全书中,有何体现?
答题要点:
1.师徒四人最喜欢说的话,可以理解成四个人共同关心的问题用频次较高的词语表达来。
2.四个人加上白龙马聚到一起的时候是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之后,在书中体现的依据就是第二十三回以后的描述。也就是从第十七难开始。
答案:
“斋饭”。对,就是这个话,师徒四人一路上最关心的是肚子问题,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吃饭的问题,所谓民以食为天,概莫能免。“斋”的问题几乎是每个跌宕起伏除妖故事的引子。从第二十三回开始到全书终了,我统计了一下,斋字共出现了350余次:第十七难,四圣显化。第23回,八戒等人饥渴难捱,要“化些茶饭来”,由此引出四圣假扮的老妇人、真真、爱爱、怜怜要招赘师徒四人,八戒脱离高老庄不久,凡心炽盛,竟然赤裸裸地表白说““你看娘说的话。那个没有三宫六院?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伏侍得他欢喜。”由食而至色,作者直指人心人性,创作技巧可谓高妙;
第十八难,五庄观中。第24回,唐僧吩咐徒弟三人:“他师既是不在,搅扰他做甚?你去山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各依执事,让我在此歇息歇息,饭毕就行。”进入观内就是为了吃顿饭,顺便赏个景,不料悟空八戒捅出个天大的窟窿,辛亏观音法海无边,不然释家和佛家的面子真不知如何两全。
第十九难,不识人参。话题明显,还是个吃字,最好的素食。
第二十难,贬退心猿。第27回,耳熟能详的三打白骨精。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于是化出一难来,白骨精:“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八戒当时美成了“猪癫风”。也算是一块馒头引发的血案之历史渊源。
第二十一难,松林失散。第二十二难,宝象国捎书。第二十三难,金銮殿虎。这三难起因也是一样。第28回,正行处,那长老兜住马道:“八戒,我这一日其实饥了,那里寻些斋饭我吃?”八戒的态度:“莫管,我这一去,钻冰取火寻斋至,压雪求油化饭来。”沙僧的判断:“师父,你还不晓得哩,他见这西方上人家斋僧的多,他肚子又大,他管你?只等他吃饱了才来哩。”一等二磨,招惹了奎木狼黄袍怪。
第二十四难,平顶山逢魔。第二十五难,山压大圣。第二十六难,洞中高悬。第二十七难,盗宝更名。这四难,是师徒四人重归于好后的磨合阶段,悟空很有些不平,借口看师父或者去巡山挤兑猪八戒,在八戒看来,看师父的头等大事就是化斋,宁愿去巡山撞妖精,也不愿意化斋,吃饭问题何其重要?八戒慌了道:“这个难!难!难!伺候扶持,通不打紧,就是不离身驮着,也还容易;假若教我去乡下化斋,他这西方路上,不识我是取经的和尚,只道是那山里走出来的一个半壮不壮的健猪,伙上许多人,叉钯扫帚,把老猪围倒,拿家去宰了,腌着过年,这个却不就遭瘟了?”
第二十八难,乌鸡国救主。第二十九难,被魔化身。第36回,敕建宝林寺唐僧据理力争:三藏合掌道:“院主,古人有云,庵观寺院,都是我方上人的馆驿,见山门就有三升米分。你怎么不留我,却是何情?”你看,关键时侯的依据是三升米,为了这三升米的存在,又引出一段故事。
第三十难,号山逢怪。第三十一难,风摄圣僧。第三十二难,心猿遭害。第三十三难,请圣降妖。第40回,红孩儿千变万化,诱使唐僧等人相信自己是劫后余生,家里有广大田产,猪八戒扛住行者道:“哥哥,这等一个小孩子家,你只管盘诘他怎的!他说得是,强盗只打劫他些浮财,莫成连房屋田产也劫得去?若与他亲戚们说了,我们纵有广大食肠,也吃不了他十亩田价。救他下来罢。”呆子只是想着吃食,那里管甚么好歹,使戒刀挑断绳索,放下怪来。”为了吃顿饱饭,也是拚了,唐僧、沙僧想必也是这样想的。
……
九九八十一难,几乎每难不离斋饭,简单的时候一箪食一瓢饮,接受盛迎的时候,就是素食版的满汉全席。所以,无斋不成戏。
唐僧离开大唐,取经之路一共十四年,我统计了一下,从第六十二回开始到第九十六回,作者总共描写了一百五十多天的故事。
统计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小秘密,感叹作者真是匠心惊人,每一回每一个故事,都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非常精确。其中两个故事的时间跨度较长,也就是说师徒四人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特别长。比丘国接受了一个月宴请,金平府也是盘桓了一个月。因为在比丘国救了至少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善莫大焉:在金平府免除了老百姓每年需要摊派且只能烧三晚上就需要花费五万余两的酥合香油费,这叫免除苛捐杂税,善莫大焉。作者的写作意图,善恶见地,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师徒四人,算上前三十几回的故事,取经盘桓的天数乘以三倍,也就是四百五十多天,还有四千多天就是每日走走停,停停走,师徒四人每日的必须功课一定是化斋。所以答案就是“斋饭”
我这个答案肯定有人不同意,甚至批评我把这么高尚的取经降妖事业庸俗化了。
是的,这是摆在眼前的答案,所以庸俗。我记得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扫地僧点化萧远山和慕容博的时候,说他两人每次到藏经阁偷学武功秘笈的时候,扫地僧都在相应的武功秘笈旁边摆放了佛法要义,可两人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想到此节,更加钦佩《西游记》作者的高明之处,一方面把故事写得惊天骇地,一方面把佛法参得晶莹剔透,这个晶莹剔透,多数人是跳过去不看的,也可说是视而不见。其实这正是另一个答案:“研讨佛法”,篇幅有限,加上自己领悟的还非常浅薄,所以不敢再叙,不过可以发现的是,每个章回的回目,每篇的篇首篇尾,单独摘抄出来就是完整的证佛之路,一部《心经》释义贯穿始终。第二十三回篇首,诗曰: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咬开铁弹真消息,般若波罗到彼家。既说金木水火土,又谈西天至尊佛。一天一个提高,一回一个境界,四人到达凌云渡的时候,已然悟道,搬取经书只是象征性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