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教育观点有哪些_教育观包括哪些内容

11小时前 (09:48:04)阅读2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4356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7126
  • 回复0
楼主

儒家的教育观点有哪些

要先说明“儒家教育”在不同时代是不一样的,在说孔子时代前,先说宋代理学兴盛之后的儒家教育,最主流的王伯厚在《三字经》中已经总结了: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先修小学,即识字,小学修完修四书,四书修完修六经,六经修完修诸子,诸子修完修诸史。这是最正统的理学修习程序,在理学兴起前是没有四书的说法的,《大学》、《中庸》经二程等公重讲,朱子正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定为四书。定四书的原因是此乃为学纲要,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总要依托器来体现,所以六经不可废,但习器要以道为纲领,否则与俗吏无二,于是在习六经前要习四书,四书的内容都主要讲“道”的。习完四书五经,不能拘囿于此,学者当无所不知,无所不思,要放开自己的视野,所以诸子、诸史都要阅览。

不过在这之外,还有一派,认为只要理解道就可以了,形而下的器都不足研究,于是只重四书的。比如入伊川门,数月只读《大学》,这派后来发展成心学。

理学兴盛后,常有过重道而不重器的,养成空虚的习气,后来有“平日无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路子走偏了,实在习道不能离器。在理学前,习儒学,没有四书的说法,只重六经,即器以求道,虽然对道的发明不如后世,也不会堕入空虚的路子。

章学诚谓六经皆史,此说至当。四书不当与六经并立,更不当列在六经前,因为六经才是根本。何谓六经皆史?六经皆不是著述,而是当时的政教典章,是实际运作的制度,习六经,就是习制度,要立刻学以致用的,“道”依靠这些制度体现出来。在孔子前,习儒家,和后世有很大不同。

古代官师不分,要学习的,由官吏来教,类似现在的实习,让人上手习熟事务,由事务推求形而上的道,后来官师分离,才有了后来的百家争鸣。孔子时代,已经是官师分离的时代了,但还没到理学的时代,虽不能像以前一样让人上手实习,所教授的还是六经制度,让人即器以求道。

要说明一点,孔子前的“儒生”与孔子后的“儒生”是不一样的,孔子前所谓儒生,就代表一切受教育的人,孔子后,儒生便被限制为祖述六经的一派人。实则儒道无所不包,法家所习的政令权势,也是儒者该学的,只是假如但习政令权势,只为了权谋,而不再究天道如何,就沦于刀笔吏;纵横家所习的外交辞令,也是儒者该学的,只是假如但习外交辞令,只为了取利,而不再究天道如何,就沦于乱世者;道家所习的任心应物,也是儒者该学的,只是假如但知湛静无为,不知人情,就沦于明哲保身,再无他为。

现在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孔子时期儒家的教育方式是研习制度,求得天道。

第二个问题:现在照样注重实践,毋宁比宋明时的儒生更儒生。但有个问题是现在世上有两派学说,一派是功利主义派,一派是客观理性派,功利主义派是认为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正义;客观理性派认为,世上有客观理性存在,虽然在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场合,在牺牲他们时,也要知道他们是牺牲而死的。虽然这两者的结果没多大区别,但根本很不一样,儒家属于后者。另外让我痛心的是,现在反智的氛围太浓了,比如动辄“真理的范围在大炮的射程内”、“扫平日本岛”云云,是在否定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成就,这些学科就是在研究如何让大炮在该在的位置、国与国之间在什么关系下才符合道理。但也有个问题是儒家所未发的,“天理”到底求得到求不到?这是儒家的致命伤。譬如讲到派系的问题,朋党关系是以利益维持而非以道义维持所以不该存在、人入了一个机构就该为那机构着想等等不假,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入了一个机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所谓“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现在资本市场的情况是大部分入仕(进公司)的都是为了贫,这一面是资本社会的原罪,一面是公司管理学、公司文化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总会有人进来只为了求名利,而非真正办事,无论什么教育也无法除去这部分人。

第三个问题:一言以蔽之:博学实干,中正不移。假如与西方哲学对应的话,类似于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派,再往后与康德派别的观念类似。

谢悟空相邀:

孔子的教育观点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对国家的统治和婚姻的家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稳固"的作用!

1国家统治的"稳固“八个字(三纲五常包含八个字内不重复)

孝:对父母的孝心

悌;对兄弟姐妹的谦让、对子女的慈爱

忠:对国家君主(或老板)的服从

信:对处事的原则

礼:对人际交往的规范

义:对朋友之间的交往

廉:对做官廉节不爱财的信念

耻: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辩别

2婚姻的家庭的"稳固"七个字

(1)三从

在家从父:听家长的话

出嫁从夫:听丈夫的话

夫死从子:夫世、随儿子生活

(2)四德(另有叛本有重复之嫌不论)

恭:对公婆恭敬孝顺

俭:女主家内、要节约不浪费

让:对妯娌伯叔姑子谦让

勤:在家中不懒散、勤快做事

封建社会虽然消亡了、今天的我们是否还会遵从孔子以上的教育观点、但至少有很多"不合理的开放"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问题是值得整个社会去反思的…孔子的教育观点我不支持、但绝不反对、因老夫无力、只能点到为止!

教育观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育观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教’’,另一个层面是‘‘育’’。教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承,育侧重于整体发展。

二,为什么教育

教育活动是很多动物都具有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让下一代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经验和技能,使之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从而提高种群的规模和地位,有利于种群的繁衍生息。人类的教育活动也不会超出这样的目的。

三,怎么教育

这是方法论的问题,社会上流传着千百种教育理论,都是这个范畴。所有方法论都针对一定有限范围的特定人群有较好效果,还没有适合所有人都有好效果的方法,现在的普及性教育,也不能对所有人有效(比如有智力或眼耳有残疾的孩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怎么教育有无数的经典,只是没有被发扬光大,我举个例子,在佛教中有‘‘法门’’一说,一个法门就是一种教育方法,但是有多少呢?佛陀说有‘‘八万四千’’,这只是个比喻,可能比这还多。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呢,佛说‘‘要因材施教’’。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浅见,仅供参考,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0
回帖

儒家的教育观点有哪些_教育观包括哪些内容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