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_教师招聘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那位大神能给出详细准确的答案
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主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
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民主化;
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
d.教育自由化。
传道~授业~解惑
上等的教育是传道,教师本人是悟道之人和大德,贤圣之流,入无为心法,处有为世间,立功立德立言,作为后世楷模典范,悟道立德为先,是学生青出于蓝,绵绵不绝。
中等教育是授业,教授学生建功立业,以世间功名成就为先,奉献世间,成就自己,自利利他,所谓己欲立而立人。
次等教育是解惑,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让其豁然开朗,有继续学习的根基和动力。学会如何学习。
百度百科里面有这三个的详细解释,我认为并不究竟,所以写了我的看法。百科里认为三者并列,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这是次第过程,根据学生的智慧程度不同,而分别给予的三种教育方法,方法没有高低,只有是否和学生的智慧相契。正如孔子说的有教无类,各类学生,当然是各类应对,这样教育才活泼生动,利于每个人的成长。
我写以上文字,并不是出于我的意识心,而是不经过意识思考,而经过清净本心的自然流露。没有对不对,只有看的人的智慧见地和这番回答相不相契而已。
不要迷信权威。试想,权威出现之前,是什么,是没有权威。悟了,就得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世界一如,凡圣不二~
教师招聘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那位大神能给出详细准确的答案
作为教师招聘的必考考点,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这一知识点可以按照时期、总体特征、朝代、教育场所、教育内容和教育特征的脉络进行归纳总结。那么如何做到清晰明了呢?在此特别帮您进行梳理。
一、时期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以夏朝为开端,分为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和封建社会(战国、汉、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社会大致以鸦片战争1840年为始。
二、总体特征
首要先从总体特征上区分三个时期的教育。本人将总体特征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有无教育现象、有无教育场所、有无教育制度,有无阶级性和等级性,是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和方法。下面分别从四个维度上说明三个时期教育的总体特征。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有教育、无学校、无学制。第二,无阶级性、无等级性。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生产性。第四,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有教育、有学校、无学制。第二,有阶级性、有等级性(等级性在封建社会才出现)。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第四,教育内容和方法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有教育、有学校、有学制(1905年)。第二,无阶级性、无等级性。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生产性。第四,教育内容和方法多元化。其中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特殊记忆,总结为“全民多现身”的口诀,分别是全面性、民主性、多元化、现代性和终身性。
三、朝代
朝代主要区分古代社会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春秋之前,包括春秋,属于奴隶社会。战国之后,包括战国,属于封建社会。
四、教育场所
1. 官学(夏、商、西周)
官学是指国家所建立的学校。夏、商和西周都是官学。
夏是我国最早产生学校的朝代,最初名为“庠”。
商只是在学校名称上予以了丰富。
西周将官学分为了两种,分别是“国学”和“乡学”,两者性质相同,同为官学,只是设立地点不同,前者是诸侯国内,后者是地方。
2. 私学(春秋、战国)
私学是指私人举办的学校。春秋、战国都是私学。春秋是私学兴起,战国是私学繁荣。(注意区分)
3. 官私并行(汉、隋唐)
汉和隋唐的学校是官私并行。其中汉的官学体系中,设立了太学。隋唐的学校主要是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崇文馆、弘文馆),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
4. 书院(宋元)
宋元时期,创立了书院,比如说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5. 私塾(明清)
明清时期,出现了私塾,即家庭自己建立的。
五、教育内容
1. 六艺(夏、商、西周)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核心,并且是我国分科课程(或学科课程)的雏形。
2. 百家(春秋)
春秋倡导自由讲学,倡导学习百家,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和法家(韩非子)等。
3. 儒家、墨家(显学)(战国)
战国时期,只学习儒家和墨家,并称为显学。
4. 儒家(汉)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只学习儒家的思想。
5. 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宋元)
宋元时期,大至封建社会,学习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6. 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明清)
明清时期,出现留美、留欧的热潮,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积极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
六、教育特征
1.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官学)
学在官府,意味着就是只有官学,那进行推理,什么时期是官学?是夏、商、西周。因此,夏、商、西周时期的最大的教育特征就是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2. 自由(私学)
自由,意味着可以随意发表评论和见解,那进行推理,什么学校可以这样?是私学,也就是自春秋时期以来。
3. 科举制(隋)
科举制,大家不陌生,最早是在隋朝时候产生,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直至1905年清末才废除,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学校制度或近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诞生。
教育发展历程的各种特征
在我们学习教育学的时候要涉及教育史的问题,提到教育史同学们总是一个问题两头大,因为要记住很多时间和不同时间阶段的不同特征,教育发展的历程又是那么复杂,在这里给大家以最简单的解释和清晰的表格为大家学习这段知识提供一定的帮助。
【1】“三无”:原始社会人们群居而生,人不分三六九等,大家都是平等的,当时社会不存在阶级划分,没有所谓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人们也不分等级,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导致原始社会的人们没有阶级性和等级性,与此同时,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是自发形成的,没有强制性,一切知识的学习是自愿的,由长者向幼儿传递生活经验,并非强迫教育。
【2】“三有”: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资资料共有,人们群居生活,儿童是公育,所以充分体现教育的平等性,同时教育是自发形成的,是在生活中经验的自觉传递,儿童的自发学习,同时教育是大家都能够享受到的,教育面对全体儿童,只有学习内容上存在男、女儿童之间的微小差别。比如男孩跟随男人学狩猎,女孩随妇女学采集。长者传递知识经验是面向所有儿童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广泛普及的。
【3】“两相关”:原始社会时期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融入生活中,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比如儿童学习捕鱼打猎,学习织布制衣,都是跟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原始社会的教育也与宗教仪式密切相关,原始社会人们就比较信奉图腾、尊重祭祖仪式、巫术盛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宗教信仰等,所以原始时期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宗教性,经常通过教育手段举办宗教性质的仪式。
【4】“两简单”:教育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是一些与生产劳动紧密关联的知识经验,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简单的口耳相传,模仿学习,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在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三无”: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书籍,人们依靠把生产、生活经验物化在工具上和记忆在头脑中的办法再用言传身教方式传授给下一代。有传授经验的长者但并不是专门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
二、古代教育
【1】产生学校:古代奴隶社会早期产生了学校,最早的学校是“庠序之学”,此时学校教育便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
【2】与经济政治: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所以古代开始人们分为三六九等,也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比如皇亲国戚可以上国子学学习,九品官员的子女只可以上律学、书学或算学学习,所以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等级划分。
【3】与文化:适应当时文化思想的发展,学校教育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和刻板性。道统性指的是学校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专制性指的是学校教育是管理被管理的专制教育,刻板性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灌输式教育,象征性是指在这个时期读什么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象征着这个人处于什么社会地位。
三、近现代社会
【1】世俗化:与宗教化相对称,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教育要脱离宗教神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