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应该怎么进行教育_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该怎么做

3天前 (03-13 20:33)阅读2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4449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8992
  • 回复0
楼主

什么是教育?应该怎么进行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可以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相信这是许多做父母的一个心结。

很多家长起早贪黑地工作,就是为了提供给孩子一个稍微好一点的成长环境,提供一份稍微优质一点的教育经历。

但用什么来定义好的教育呢

最贵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吗。。。肯定不是

什么是教育?应该怎么进行教育_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该怎么做

邓丽君从小家境贫寒,更难谈上高贵教育,但一样成为众人心中难忘的经典。

什么是教育?应该怎么进行教育_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该怎么做

盖茨和乔布斯中途辍学放弃大学文凭,还是缔造了微软和苹果的奇迹。。。

什么是教育?应该怎么进行教育_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该怎么做

所以不一定是昂贵的教育和一纸文凭能造就人材,但成长成人才一定是因为受过良好和合适的教育。这个“良好”与“合适”的定义因人而异,有的或许是因为遇到高瞻远瞩的父母,知道如何一步步激发出孩子的潜力;有的或许是遇到了智慧的导师,受其启发,获益一生;还有的或许是受尽苦难,酸甜苦辣都尝尽,及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因此很难从单方面去定义,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但是一个孩子成为猎鹰里的头雁,一个人成为时代的传奇或娇娇者,肯定是受到过多方面的教育,是各种教育因素综合造就的结果。

作为一名教育观察者,看到在超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部分的孩子周末参加的课外班不低于三个,语言类、学校学科类、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类,孩子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在接触各种教育。不禁深思,这些孩子是可以变得特别优秀,然后一举拿下国内外名校offer。可是有人关心这些孩子从哈佛剑桥等名校毕业完成优秀教育后,该何去何从吗?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小时候努力接受各种教育,进入名校,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但起点再高,它毕竟确实只是一个起点,进入社会,一切又清零,从新开始。就算再有梦想,肯定也是一点一滴熬,慢慢发展。但这种时候,往往是优秀学校毕业的优秀学子熬不住了,觉得发展的速度太慢了,内心各种的迷茫和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即使从再优秀的学校毕业,即使公司再知名,初入社会的新人也是从基础做起,肯定不是你想进公司干什么就马上能干什么,只要你进入一个公司,公司肯定是有规章制度,上司肯定会分配一些任务,不一定都是你喜欢干的,但即使枯燥也需要坚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凡事比别人做得多比别人用心,长久了,你的独特之处就显现了,但这个周期可能是两三年,也有可能是四五年。而这时候往往是那些名校毕业的的,在学校念书非常成功的孩子受不了了。因为这些孩子起点非常高,非常优秀,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可能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无法服从公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有才华的人无法长久安于当一颗螺丝钉。还有可能是在工作数月之后没有急切地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没有成就感感到气馁了。这时候他们开始自我怀疑了。

但是要知道即使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企业也不是一天树起的,也是创业者从零开始的,中间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是非曲折,只有创业者自己知道。创业之路其实和个人之路一样,也是一艘迷航在茫茫大海中探索思考努力行进。一夜成名和一夕树起的企业少之又少。

这些优秀的孩子是有梦想有理想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远大报复,但是他们会发现初入社会之后,现实跟他们想象得不一样,他们没有马上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没有马上就成为发光发热的人,有可能一年之后,他们还是在同样的岗位上做同样的工作,这个时候是否能耐得住寂寞,是非常考验人心的。

演讲家simon sinek发表了一篇演讲,叫做“千禧一代在职场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中提到,管理者觉得千禧一代很难被管理,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恋,以自我为中心,其实是因为千禧一代喜欢有使命感的工作,希望能创造影响。加上他们在一个“瞬间满足”的环境中长大,如果长久的工作带不了他们成就感,他们可能就满足不了这种心理需求,他们可能会辞职可能会迷茫。

他曾经碰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问他过得怎么样,对方说,我可能快辞职了。他Why(为什么),学生说,因为我带来不了任何影响力。他说,可你才刚开始工作八个月啊。

这就是这些非常优秀非常美好的学生的问题,他们有抱负,他们的偶像是缔造传奇的人,他们也希望自己一样成功,可他们站在上脚下,渴望到达山顶,却不管这山中腰都多难攀登。他们没有看到整座山。

这些孩子从小是优秀,是拿到各种奖,是能每科都得“A+”,并且最终进入名校,但在培育他们的过程中,或许太重视了“数字”,忽视了其他许多东西,比如“耐心”。但是进入工作环境后,一切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更需要的是你的心态,挫商(智商情商之后,面对挫折能力),合作能力,待人接物方式。。。。工作不像念书那样,一学期就拿分数,得奖,带来成就感的喜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已经获得了良好教育的孩子毕业后面临无法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深层满足感的原因。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拿高分进名校会各种各样的才艺,就可以确保他后半生无忧,反倒是在意孩子的心态培养,比如他乐观,积极,自信,豁达,面对挫折打击,能豁达想得开,并且有颗克服万难的心。无论面对什么工作,都乐观自信,待人接物,幽默热情。面对梦想,暂时不能实现,也能持续坚持,学会这些比让孩子进入名校更能让孩子有一个相对快乐的人生。

什么是成功的大学教育,不是我们从这个大学里收获的文凭,甚至不是我们从自己专业收获的专业知识。而是,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找到了一生热爱的方向,找到了我想奋斗一生的方面,并决定从离开这个大学的校门起,我讲朝着喜欢的这个方向会奋斗一生。如果这四年帮助我们找到了天赋和热爱所在,那这个教育就成功了,我们的人生之路也就清晰了。

只可惜大多数人未能如此幸运,大多数学生是“快毕业了,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虽然工作待遇都很好,但这好像不是我喜欢的工作”,“以前选错了领域,现在只好从另一个领域从新开始”,“我要开始做我喜欢的工作了,哪怕生活没有保障也行”,或者停下工作,再继续读书,觉得获得更高的文凭后,工作会更好的人。

还是希望大家好好利用大学四年,从一开始就找对自己的方向,人生真的会少很多迷茫,少走很多弯路,和开心很多。

如果不能,那么这样度过大学生活也是算是接受了一个成功的教育了:

什么是教育?

我的理解是老师把知识教给需要学习的人,并让学习的人通过知识学习获得个人成长,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从小树苗被种下那一刻起,种树人就会对小树苗进行细心呵护。刚开始,种树人会不定期给小树浇水,并让小树苗可以充分吸收到阳光,慢慢适应生长的环境。他每天都会过来看看小树苗的成长情况,想办法帮小树更好地存活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一段时间后,小树开始扎根了,种树人就给小树施肥,捉虫、拔掉旁边的杂草,让小树可以在肥料的滋养、没有害虫的啃食和其他植物的干扰下健康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树苗长成了小树。种树人来照顾小树的次数慢慢减少了,小树也已经学会了自己成长。小树努力把根扎得更深,因为不知不觉中它发现自己越来越强壮了,泥土下的根系不但变得粗壮,而且根系越来越发达,它想把那些根系伸展到所有能到达的地方,身体里的生命力不断地释放一个信息——只要努力成长一定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它开始疯狂地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过程除了地下的根系变粗壮、发达,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杂乱的枝丫。这些枝丫严重影响了小树树干变粗壮、变笔直地成长,这时种树人来了,他把影响小树成长的枝丫砍去,小树被修枝后果然越长越直、越长越壮,最后长成了一棵大树,种树人的任务也完成了。

图片来自网络

从上面小树成长的例子,我们可以理解教育其实是先教后育。也就是先把学生领进门教会知识的内容,接着就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老师在身边随时给与支持和帮助,慢慢地学生就形成自己合适的成长模式,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老师就可以放手了,这就是教育。

应该怎么教育?

关于教育,我觉得要因材施教。这个材字,我的理解是科目知识内容。因为科目不同知识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各科目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老师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不应该千篇一律。教材不一样,老师设计教学教案时就应该根据教材的情况确定教学对应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展现教材的知识。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教材是决定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一切因材而起。

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个施教,我的理解是老师们教学过程使用的方式方法。施教,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老师施教的结果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吸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应该怎么进行教育?教育两个字是名词也是动词,说它是名词指的是教育这件事情,说它是动词指的是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怎么施教。施教的过程包括太多内容,比如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个案的处理等等,这些因素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考虑。作为老师,要想把教育工作做好必须注意每一个环节的把控,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达成教学目标。所以老师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熟练应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让知识的传播更容易,更有影响力!

所以,教育就应该因材施教,让科学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图片来自网络

可爱的小伙伴,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该怎么做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

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讲师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六、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指直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在未来社会里,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知道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世界性的学习主要方式。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上,那么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将越来越低下,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就不言而喻。

七、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

我们知道,一切改革的最大困难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八、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管理与评价制度。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课程改革实验将无法取得成功,甚至有人建议取消高考,让高中学生推荐上学之路。殊不知我国高考制度是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它虽然需要改革,但在短期内取消是不符合国情的,即使是世界大国美国,其基础教育的许多改革正向我国借鉴成功经验,正沿着与我国几乎相反的改革方向前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高考制度只能得到改革而不会取消。

九、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这里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以下“四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十、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旧分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旧课程的缺点是: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学科间人为分割,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旧课程的优点是: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学生可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部;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面对新课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0
回帖

什么是教育?应该怎么进行教育_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该怎么做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