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_张裕妃六岁入宫,怀有身孕后却被皇帝下令饿死,结局又如何呢

2天前 (03-17 12:23)阅读2回复0
lrj
lr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4476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9537
  • 回复0
楼主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说起流放宁古塔,不能不提起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吴兆骞,因为吴兆骞全家流放在宁古塔23年。

吴兆骞是个男人,所以宁古塔可不只是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吴兆骞小时候是个天才儿童,七八岁就能写诗作赋,9岁那年他写了《胆赋》,10岁写了《京都赋》,惊才绝艳,没有不称奇赞叹的。

有文献记载:

“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

说明他读书用功,每天都要读厚厚的几大本。

天才都有天才的脾气,儿时的吴兆骞恃才狂放,无法无天,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见人脱了帽子放在那里,他偷偷拿了,尿在人家帽子里。

他的小学老师名叫计青辚,骂他:“别人戴在头上的帽子,你怎么能拿来当尿壶呢!”

计青辚也知道他有才,曾对外人感慨自己这个学生说:“此子异时必有盛名,然当不免于祸。”

长大一点,和他同族的两个兆字辈的哥哥并称“延陵三凤”。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_张裕妃六岁入宫,怀有身孕后却被皇帝下令饿死,结局又如何呢

  • 吴兆骞像

顺治十四年,丁酉年,吴兆骞参加江南科考,卷入了当年的科场舞弊案,

朝廷震怒,将五名主考官斩首,顺治皇帝责令当季考生全部重考。因为不能肯定舞弊的有没有漏网之鱼,就安排武士披甲持刀监考。

当天的科试考场一片萧杀之气,参考的考生大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举子,哪里见过这个场面,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可能是被人用枪顶着脑袋影响了发挥,平日里文如泉涌的吴兆骞竟然没有答完题。临考完吴兆骞投笔悲叹,“我吴兆骞考个举人还用得着抄吗!”

他反应如此异常,朝廷认定他舞弊,判决杖四十,刺配戴枷,全家老小流放宁古塔。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_张裕妃六岁入宫,怀有身孕后却被皇帝下令饿死,结局又如何呢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_张裕妃六岁入宫,怀有身孕后却被皇帝下令饿死,结局又如何呢

清朝的刑法主要有四种,即斩、绞、流、徒。流放宁古塔就属于“流刑”。

流刑去国远乡,戴枷徒步,到边远苦寒之地受苦受难,精神和肉体受到双重打击和折磨。

清朝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余准是。”

很多人病死累死流放的途中。

吴兆骞是了幸运的那个,因为他有才华,在宁古塔这个的苦寒之地属于稀有人才,不只没有受大多苦,还受到当地军民的礼遇和照顾。

驻守宁古塔的八旗将军巴海、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全都敬重他的学问,给了吴兆骞充分的自由,把他当成朋友。将军巴海甚至出钱聘请吴兆骞当老师,教其两个儿子读书。

在宁古塔流放期间,吴兆骞文思勃发,写出了大量可以传世的文章和诗篇。

在一次欢迎萨布素的宴席中,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对他的知遇之恩,在宴席上即兴创作了《长白山赋》,一经诵出,把宁古塔一众大老粗全给震了。

萨布素更是辗转托人将这篇赋文带回京城,上呈皇帝。当时康熙已经即位,康熙读完《长白山赋》,大加赞赏。

  • 老年吴兆骞

又过了好多年,在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顾贞观等人的积极斡旋下,亲朋好友筹集2000两白银,以认修内务府工程的名义,经过康熙恩准,这才下旨准予吴兆骞结束流放,从宁古塔回来。

这一年,吴兆骞51岁,流放23年。

纳兰明珠对流放归来的吴兆骞照拂有加,聘他为纳兰家的家庭教师。

吴兆骞是个特例,可以说被流放宁古塔的犯人,他是结局最好的一个。

流放期间,吴兆骞写给母亲信里说: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宁古塔冬天的气温,一般情况下都能达到-30多度,极端气温能达到-50度,以当时的条件,每年的冬天都会有大批的犯人被冻死。

有一个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名叫方拱干,他说:“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头条千万条,关注第一条。别忘了给个关注。

在古代,宁古塔确实是人间地狱,要不然,每当有人要被发配时,皇帝也不会说“将其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句让人闻之胆寒的话了。当然还有一句就是“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意思都是一样的,不但被流放,还要当奴隶。

当然,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对象,不是只有女人,男人更多,只是女人来这里以后面临的境遇更危险些。

那么,被发配到宁古塔为什么就那么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鬼。

明代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曾任甘肃巡抚的王家祯,曾经去过宁古塔,他在《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这里说得很清楚了,宁古塔就是中国北方一个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这个地方本人没有去过,但去过距其西部80多千米的一个地方,曾经路过宁古塔的。一路上给我的感受就是,茫茫林海,皑皑白雪。山是白的,地是白的,树枝也是白的,一个字就是:冷!

现代人冬天去,那肯定是旅游是享受,但放在古代,就没有那么浪漫了,被发配到宁古塔,实际上相当于变相的死刑,只不过不是立即要命而已。

因为太过寒冷,不但冬季时间长,而且气温经常在零下30-40°,粮食是产不了的,要想活命,基本上是靠打猎。

当地的原住民或许没问题,但对那些从南方流放过来的人来说,寒冷就是最大的敌人,缺吃少穿,经常是分分钟要命。

因为宁古塔这里人迹罕至,自然是狼虫虎豹的天堂,这些流放之人,许多往往还没有达到宁古塔,就已经在半路上被野兽或者饥民吃掉,呜呼哀哉了。

这些可怕的事情,都记录在了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里了:“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那些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万幸走到了目的地流人,来到宁古塔以后,并不是说苦日子就到头,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开始,因为他们往往都是披甲人的奴隶,是要干活的。

所以说,宁古塔之所以让流放之人闻之色变,被称为“人间地狱”,主要的因素就是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处东北偏远之地,距离统治中心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异常遥远,在那个主要靠马车和两条腿走路的时代,这样的距离,充满未知的凶险,对许多人来说就足以要了小命。

其次,东北极寒之地,动辄零下40度的低温,让在南方习惯了舒适气候的流人,很难适应,冻死冻伤都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极端寒冷的气候,非常不利于作物生长,食物严重缺乏,基本生活靠打猎,这对流放之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打猎本不是他们的强项,虽然说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但往往还没有学会打猎,就已经饿死或者被猎物反猎食了。

第四,那里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医疗条件几乎处于原始状态,这些流放之人来到这里,极容易生病,因为缺乏必要的治疗,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们的头上。

第五,这些流人来宁古塔,可不是来享受的,许多是“披甲人”的奴隶,不但要干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战争来临的时候,还需要披挂上阵,累死战死的也不在少数。

最后,这些人远离故土亲人,那种思乡思亲之情,是常人体会不到的,那种看不到希望的精神折磨,才是他们生存的最大敌人。

所以说,300年前的宁古塔,就是一个让人待不下去的“人间地狱”。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许多被流放的人根本坚持不下去。这里既然这么可怕,管理又不严,或者说基本上就是任人自生自灭,那么逃跑行不行呢?

跑,可以,但关键在于你得能跑出去!

一眼望不到头迷宫一样的森林、不知深浅的沼泽地、随时都会扑过来的野兽,是每一个想逃跑的人必须面对的,也是他们解决不了的死结。

有人逃跑的时候,管理者也不会派人去追,因为他们会因为前面说的原因,不得不再乖乖地自己回来。回来还有活路,那些没有回来的,基本上都是在半路死掉了。

著名的流人方拱乾在《绝域纪略》中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已经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宁古塔的可怕。

这么一个让流放之人感到可怕的地方,怪不得皇帝要将其作为流放之地。

那么,宁古塔的名字有什么说法吗?那里真有一座古塔吗?

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降清以后在顺治时期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后来因为文字狱牵连在1661年被发配宁古塔。

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宁古塔的“塔”,就是“台”的意思;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满语里“六”发音为“宁古”,“个”为“塔”,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

到这里也就明白了,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那里就是个蛮荒之地,根本没有什么塔。

把宁古塔作为特定的流放地,还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事情。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一般都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那种,几百年前,让他们只靠双脚,身带枷锁跋涉几千里,到关外边境苦寒之地,也是对他们一种死刑之外最严厉的惩罚。

其次,因为东北是清朝兴起的地方,被称为“龙兴之地”,清军入关建立清朝以后,这里就被封了起来,不准许外人进入,也不准开发。所以,这里就是一片原始地区,和富庶的中原江南比起来,生存条件是极其恶劣的。

让这些发配之人到宁古塔,也是为了增加这里的人口,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提升苦寒之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履行戍边的责任。

这些流放之人,许多也是“披甲人”的奴隶,奴隶就是要干活的。“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身披战甲的人,是清朝特有一个阶层,地位介于清朝正规的军人和奴隶之间,主要来源就是作战时的降将降卒。

皇帝的打算,可谓一举两得。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都是哪些人呢?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中,除了那些穷凶极恶但又不至于死罪的犯人如盗贼外,一般情况下有这样几类人:

犯事的官员,这类人一旦被判流刑,往往都是一家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都受牵连,自然是一家子被发配到宁古塔了。

这类人里面,也有不同的,一种是财产全部被罚没充公的,这样子他们一路上的情况可想而知,能熬到宁古塔已经是殊为不易了,到了宁古塔,日子也是更加艰难,能活着回去的可能性很小了,小到几乎没有可能,因为他们没有钱财为自己打点了。

还有一种是财产受影响不大的,手里有钱,心中不慌,虽然是被发配,但有条件改善待遇。

另外一类,就是个人犯事被发配过来的,说起来那可是孤苦伶仃,路上死掉的概率很大,到了宁古塔的,日子也不会好到那里,能够翻盘回去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最终都是老死的宁古塔苦寒之地了。

有没有可以发配结束回去的,当然有,不过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还都是背后有人有钱支撑才可以,不然就是回去,也有可能死在半路。

那么,这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真实生活到底如何呢?这就涉及到清朝对流放之人的管理了。

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有边军,后来改设为宁古塔将军,除了负责这里的防务以外,这些流放之人的管理,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这些流放之人中,也分为三六九等,最一般的就是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在宁古塔的生存最为艰难,基本上靠打猎为生,死亡率非常高。

另一类为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给生产力落后的宁古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理念,对提高宁古塔的生存条件作用非常大,自然受到特别的关照,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当然和在南方比起来,是有天壤之别的,但饿死冻死什么的担忧就没有了。

过得最好的,当属那些比较有名的文人和官宦人家。宁古塔太落后了,这里的文化人少,受教育程度很低。被发配过来的这些文化人,自然也成了香饽饽。他们的用武之地就多了,当老师、做账房先生等等,这可比打猎做手艺强太多了。

流放到宁古塔的女人,日子可能会更艰辛,死亡率会更高些。

极端恶劣的气候,对于抵抗能力相当较差、身体羸弱的女人来说,不亚于一场死亡行军,而且还要面对押运者的欺侮,许多人不堪忍受而自杀了,能够活着走到宁古塔,就是一种幸运。

而到了宁古塔,她们中的许多人,也是那个极度缺乏女人的世界里被抢夺的猎物,命运不在自己手里,是死是活,全看造化。

流放在宁古塔的名人都有哪些?他们的流放生涯过得怎么样?

那些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除了一般的罪人,还有许多是当时的名人和朝廷的王公大臣,他们过的自然是另外一种日子,毕竟以前都是同朝为官的同僚,宁古塔将军对他们还是很尊重的,也是宁古塔头面人物的座上宾,心里虽然苦,但日子自然无忧。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第一个汉臣,是康熙太子的师傅陈嘉猷,顺治十一年被判流刑宁古塔,与妻子带三子一女及三个仆人一起风尘仆仆地到了宁古塔。

其他后来陆陆续续被流刑到宁古塔的,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金圣叹的家人,吕留良的加入,方拱乾、方孝标一家,杨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张缙彦等等。

因涉及郑成功“通海案”的影响一家人被发配宁古塔的杨越,在康熙三年(1664年),还编入水军,参加在黑龙江抵抗沙俄入侵的战斗。后来,在宁古塔一带,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还开辟了进行物品交换的集市,促进了宁古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顺治十四年,即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明崇祯元年进士方拱乾,后来因为捐钱认修京师前门城楼工程而被赎罪才被准予解除流刑返回。归后,“既老且贫,无家可归”,无家可归的他只好到处流浪,以卖字为生,令人唏嘘。

方拱乾属于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中的另类,绝对具备乐观主义精神,“无一日辍吟咏”,不但每天写诗,还著有关于宁古塔的书籍,如描写黑龙江活人殉葬陋俗的《鬼妾叹》和有助于研究古代宁古塔基本情况的《绝域纪略》。

吴兆骞像

同样因为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被流放的大诗人吴兆骞,不但家产被没收,父母兄弟妻子也都被流放宁古塔23年。

后来还是因为顾贞观和纳兰容若的倾力相救,才得以从宁古塔脱身。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曾经给陈嘉猷的儿子当过家教,后来还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书记兼家庭教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巴海虽然是武将世家,却热爱读书,深知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特别优待那些流放而来的文人,准许他们开馆讲学谋生。

所以在巴海治下,发配到宁古塔的文人,日子过得比一般人要好很多。

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与张缙彦、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影响很大。

看来,有学问的人,到哪里都挡不住施展才华的机会啊。

比较悲催的是,吴兆骞因为长期在宁古塔,已经适应了东北的苦寒气候,回到江南以后反而不适应这里的湿热,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不知道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那么多人的帮助下才得以返回故土,究竟是喜还是悲。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主要的流放地,随着多年开发,这里的条件逐渐好了起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适宜人类居住生活,清朝就又开辟了新的流放地,那就是新疆。

到晚清时期,清朝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犯罪之人被发往宁古塔的也越来越少,慢慢就不再流放了。

那些已经被流放在宁古塔的流人,有的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回不回来也无所谓了。再加上几百年的开发,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地,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宜居性也越来越适宜,既然能够生活下去,还有谁愿意再为未知去冒险呢。

还有一部以吕留良案为背景的电影,名字就叫《宁古塔》,吕留良,就是那个传说中刺杀了雍正皇帝的女侠吕四娘的父亲。吕留良因谋逆罪遭全家抄斩,其学生和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数千人被雍正皇帝发配宁古塔,以披甲人为奴。

这些人活着走到宁古塔的只有一半,许多女眷在路上就已经被兵卒折磨而死,境况非常凄惨。

现在的宁古塔,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白山黑水,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的未来会更加的美好。

张裕妃六岁入宫,怀有身孕后却被皇帝下令饿死,结局又如何呢

客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为人狠毒残忍、生性淫荡。明熹宗登基后,客氏深受宠幸,被封为奉圣夫人。

客氏和魏忠贤是“对食夫妻”, 一个是"老祖太太千岁",一个是“九千九百岁爷爷”。

据说客氏还和朱由校有暧昧关系,她常将马肾煮给熹宗吃,提高朱由校的性功能。

(魏忠贤和客氏)

如果两人没有那种关系,这不是一个奶妈应该干的事。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是个比较正直的太监,是魏忠贤的死对头。正是在王安联合杨涟、刘一璟等大臣的拥戴下,朱由校才得以顺利登基。

刚开始的时候,魏忠贤是王安的小弟,由于他和客氏的不寻常关系,地位越来越高,大有取代王安之势。

在客氏和魏忠贤的唆使下,利用言官弹劾王安,矫旨将王安发配到南海。

(太监王安)

就这样客氏还不肯放过王安,她对魏忠贤说:"尔我孰若西李,而欲遗患也!"因此魏忠贤派人在半路害死了这个曾经的“大哥”,可见客氏的狠毒。

客氏最怕朱由校的妃子产下皇子,自己被生皇子的妃子夺去朱由校的宠信。

所以对怀孕和生子的妃子和皇子,客氏用尽各种手段迫害,使得朱由校的皇子无一能够长大。

客氏猖狂到连皇后都不放过。天启三年张皇后怀孕,客氏收买按摩师给皇后按摩,暗中做了手脚,使得皇后流产。

张裕妃原本是个宫女,由于长得漂亮,在一个的机会被朱由校宠幸,怀上了龙种,朱由校便封她为裕妃。

(张裕妃)

这个张裕妃性格刚烈,看不惯客氏的一些作为,经常与客氏发生争执。

她哪里知道,这个老妈子是自己惹不起的魔鬼。 裕妃怀胎十月,仍没有分娩,这在今天算是个正常的事,孩子早产几天,晚产几天没什么奇怪的,但客氏趁机说她怀的是“异端”,是鬼胎,唆使朱由校将裕妃打入冷宫。

也有专家考证,说裕妃并不是打入冷宫,而是将她囚禁在两个宫殿的过道里,任凭日晒风吹,连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

不光如此,狠毒的客氏还不许人给裕妃送水送食物,也不让人去给她检查肚子里的胎儿。

几天后,天降大雨,裕妃又饥又渴,只得拖着大肚子爬在地上,用手接宫殿的檐水解渴。

由于裕妃有孕在身,又数日没吃东西,喝了没消毒的屋檐水后,当晚发了高烧,于当年八月二十二日,在被囚禁十四天后,连同肚子里的孩子,被活活折磨死了。死的时候刚满十八岁。

《明史》(列传二-卷114)记载了这一惨案:“裕妃张氏,熹宗妃也。性直烈。客、魏恚其异己,幽于别宫,绝其饮食。天雨,妃匍匐饮檐溜而死。

(被折磨死的裕妃)

目睹了裕妃饿死的惨状,其他妃子都有了恐惧后遗症。

朱由校的成妃李氏,天天担心自己会落得和裕妃同样的下场,就偷偷在那个过道的墙洞里藏了干粮和水,以备不测。

也算她有先见之明,后来有一次她被客氏陷害,被幽禁在过道中半月之久,靠着私藏的食物活了下来。看来未雨绸缪真的很重要。

坏事做尽的客氏,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崇祯皇帝即位后,将其逮捕放入浣衣局审讯,查实客氏诸般恶行,命人将客氏用大棒打死。

刘若愚《酌中志·客魏始末纪略》记载了此事:“逆媪客氏......至奉旨籍没,步赴浣衣局,于十一月内钦差乾清宫管事赵本政临局笞死,发净乐堂焚尸扬灰。”

(打死)

自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诚然!

原创文章,喜欢的请关注,谢谢!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天启三年(1623年)八月二十二日,风雨交加。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妃子张裕妃,身怀六甲,她肚子里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她在狂风暴雨中,正气息奄奄地在地上艰难地爬着,爬着……。

她的这样的下场,是被奉圣夫人客(qie)氏和魏忠贤联手陷害的结果。这俩人一个是大明第十五代皇帝的奶妈,一个是天启帝爱奴太监。他们胡说什么张裕妃是“妖孽”。理由是裕妃过了预产期怀孕十三个月还不生娃。他们唆使、怂恿皇帝以欺君之罪把可怜的张裕妃打入历史上最简陋的“冷宫”——大明皇宫里一个偏僻的宫殿夹道里。这里连个遮风挡雨的破屋子也没有,幕天席地。四周凉飕飕的,肚里饿得咕咕叫。生产的疼痛,环境的恶劣,让裕妃饱受摧残,生不如死。

风吹、日晒、雨淋、饥饿、恐惧折磨着张裕妃。为了孩子,她选择坚强,苦苦巴望着,等候着朱由校有回心转意的那一天。她一直等候了整整14天,又饿又渴,实在忍受不住,就爬到附近屋檐下,喝了几口雨水,又脏又凉的雨水加速了她的死亡。她难受极了,绝望地呼求着“万岁爷……万岁爷……”,再也支撑不住,在孤寂、痛苦、失望中死去,年仅18岁。

“张裕妃有娠,逾期未产。客魏恚其异已,谮上绝其饮食。曾大雨匍匐檐下,啜溜水数口,临绝犹呼万岁爷不已。”——《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二》

张裕妃生得卑微,死得低贱,死后被以宫女的身份草草下葬。

张裕妃的父亲张世登,母亲段氏,都是历史上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万历丙午年(万历三十三年 ,1606年)七月十九日,他们在顺天府涿州生下张裕妃。

万历四十年八月十二日,张裕妃被选入皇宫内院,这一年她只有7岁。

天启三年(1623年)五月十八日,在皇宫大院磨练了10年的她,被朱由校看上,册封为裕妃。朱由校是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也就是饮“仙方灵露饮”水的那个皇帝,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明思宗朱由检的异母兄。

裕妃温和善良,外柔内刚,爱守礼节,她有自己的处事标准,不向恶势力低头,坚决不和恶人同流合污。

当时宫内掀起一股邪恶势力——客氏和魏忠贤。

二人狼狈为奸专权,制造了很多冤狱,迫害那些努力使明朝复兴的东林党人。张裕妃看不惯魏忠贤和客氏的罪恶行径,不向他们屈服。

客氏,名叫客印月、客巴巴。她本是河北一普通农妇,定兴县侯巴儿(侯二)的老婆。生下儿子后,就去皇宫应聘,当了朱由校的奶妈,朱由校的亲妈死的早,朱由校就把客氏完全当成最信赖的人,随着朱由校即位,客氏的人生发生逆袭。

客氏残花败柳的年纪,长着一副妖里妖气的脸蛋,一举一动都给人“不以风骚惊天下,就以淫荡动世人”之感,而且她做起事来冷酷凶残,没有人性,甚至有些变态。

明光宗朱常洛就当了一个月皇帝就嗝儿屁了,接着由15岁的朱由校即位。客氏摇身一变,成为 “奉圣夫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她的儿子侯国兴、弟客光都当上了锦衣千户。 客氏仗着哺育皇帝有功,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客氏进宫后,勾搭上一个有资质的太监“三朝太监” (万历,泰昌,天启)魏朝,做了魏朝的“老婆”。可是魏朝太忙了, 他既要侍奉自己的上司秉笔太监王安,又要照顾朱由校,顾不得与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对食”。

耐不住寂寞的客氏就和魏朝的拜把子兄弟魏忠贤对上了眼。她喜欢上了这个自阉入宫太监,当了他的“媳妇”,将魏忠贤的举荐人、提拔人魏朝变成了自己的“前夫”。

魏朝醋意大发,恨魏忠贤忘恩负义,不甘心地跑到乾清宫的暖阁里与魏忠贤争抢客氏。

他们两个尖着嗓子吵成一团,闹得半个皇宫像炸开了锅,惊动了天启皇帝。

天启帝知道自己的风流奶妈喜欢的是魏忠贤,就随了她意愿,将她许配给了魏忠贤。后来魏忠贤假传圣旨将魏朝发配到了凤阳。

客氏经常在皇帝耳边叨叨,说魏忠贤的好话,天启皇帝就让魏忠贤当上了典膳。在客氏的运作下,目不识丁的魏忠贤还破例当了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二人勾结起来为非作歹权倾朝野。

客氏的野心在皇帝的宠信下不断升级。

皇帝破宫中惯例,让客氏居住在咸安宫,允许她每天早晨去乾清宫伺候。熹宗独爱她做的饭菜,还让客氏陪伴在自己身边,游览观光形影不离。客氏每次过生日皇帝必定亲自前去,恩赐不断。客氏夏日怕热,熹宗就在咸安宫建起大凉棚,不断赐冰块。还破例允许她可随时出宫闱私邸。

客氏每日搽脂抹粉,花枝招展地乘小轿侍奉皇上,就像嫔妃一般。一来一回声势浩大,光随行护卫就达数百人,宫中内侍远闻其声都要下跪叩头迎送。

客氏进宫时,走的是黄缎御道,夜间,前面会有8个太监掌灯开道,后面用的是明晃晃的荷兰晶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皇帝御驾,客氏坐的是装有流苏玉坠的高毂绣帘的凤辇,灯晶彩羽,仆侍如云。

出宫后,换乘八抬大轿。百姓回避,街道戒严。

朝中的王公大臣大都是客氏集团的成员,见到客氏呼啦啦跪倒一片,比迎接熹宗还隆重。

朱由校上朝客氏也去伴随,她从头至尾坐在御案旁的凤座上听政,退朝后,随皇帝回宫。

皇帝将宫中大小事务,全部交给客氏处理,客氏说的话基本等于圣旨。

她 “每日清晨入乾清暖阁侍帝,甲夜后回咸安宫”, 客氏经常给朱由校煮龙卵(马的外肾)吃。很多人怀疑她和皇帝有淫乱,迫于客氏的权势嫔妃们都不敢声张。

期间客氏虽被东林党人弹劾赶出宫,但不到两天,朱由校就“思念流涕,至日旰不食”,很快客氏就被熹宗下旨迎回宫中。

她和魏忠贤把控着整个朝廷,作威作福,清除异己,心狠手辣。

他们合伙害死光宗朱常洛的熹宗的亲信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

魏忠贤曾是王安门下的一员,王安有恩于魏忠贤。可魏忠贤想取而代之,客氏就出毒招对王安斩草除根。她派王安的仇人刘朝去处理王安,刘朝立刻对王安禁食,饿了三天不死,直接杀了。魏忠贤的专权,导致百姓“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面对魏忠贤和客氏的僭越,直性子的张裕妃看不过,持了反对意见,遭到客氏和魏忠贤的报复。

这事一出,宫中的妃子,对客氏很忌惮,恐惧自己会怀龙胎这倒是真的。例如,曾生育怀宁公主(朱淑嫫)的李成妃,生怕自己的结局会成为裕妃第二,就未雨绸缪偷偷藏食物,她一有机会就往房檐上,墙缝里塞食物,后来果然被客氏幽禁了半个多月,靠着私藏的食物活了一命。

不过有人说是客氏和魏忠贤害的熹宗断子绝孙,这点笔者表示怀疑,客氏残害皇嗣不假,但并非所有皇子都是客氏害死的。

有人说客氏担心皇帝的妃子会生下皇子取代了自己的位子,就成立“打胎”小分队。毒招尽出,一经发现有怀孕的嫔妃,立刻将其流产。对生下的皇子也会想法处死,害得天启皇帝绝后。就连张皇后的儿子胎死腹中也是魏忠贤和客氏害死的。

天启三年(1623年)怀孕的张皇后感到腰痛,就找了个按摩师来按摩,客氏知道了就使毒招,让按摩师重拳捶敲张皇后肚子里的孩子,使张皇后流产生下死胎,这个可怜的孩子起名叫朱慈燃,是天启皇帝的长子,被追封为怀冲太子。

另外,就算侥幸生出的皇子,也被客魏害得难活到一岁。范慧妃生的朱慈焴,天启皇帝的次子,不到 1岁就死了。任容妃生的慈炅(jiǒnɡ),死时也不到一岁,被追封为献怀太子。

笔者推测朱由校的儿子虽然都不到一岁皆死,和遗传有关。

1、 朱由校一共有6个孩子,一个都没活成。三个儿子早夭,其中皇三子朱慈炅,是在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在一场大爆炸中受惊而亡。爆炸地点就在北京城西南隅,波及的范围广,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约万余人伤亡。据估算,爆炸的威力约为1万至2万吨当量的黄色炸药(TNT)。对于一个七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承受不住而死,不足为奇。退一步说,皇三子朱慈炅如果继承皇位对魏忠贤和客氏的专权更有好处,这孩子的生母任容妃,是魏忠贤进献的,据说是他的侄孙女,又是义女,为人"丽而狡"。魏忠贤和客氏没有理由对这个孩子下毒手。

朱由校的三个女儿也是早夭。长女朱淑娥只活了2岁,次女朱淑嫫只活了1岁,三女连名字都没起就早夭了。对客氏和魏忠贤有威胁的是将来即位的皇子,害死公主没有理由,公主早夭也属于正常。

2、除了朱由校这一脉,再往上看,他爹朱常洛“一月天子”,死时只有39岁,他的孩子们也都很短命,6个儿子早夭了4个,其中活的最久的也就活到8岁。11个公主早夭了8个,其中活的最久的也就活到7岁,大都在襁褓中就死了,可见是朱由校的遗传问题。

3、 史载,朱由校对张皇后很是爱惜,使得权势滔天的魏忠贤以及客氏始终不能动摇皇后,在弥留之际,朱由校还一再嘱咐朱由检要善待张皇后,那么如此受宠的张皇后怎能允许那个按摩师捶打自己肚子里的宝宝?过后还像没事人一样?

4、朱由校不是傻子,明朝宗室也不是闲吃饭的,客氏和魏忠贤再怎么专权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残害皇嗣。

根据以上史料,推测朱由校的孩子们不一定全部都是魏忠贤和客氏害死的。

不过张裕妃虽然被魏忠贤和客氏残害致死,但客氏和魏忠贤也没得到好的结局

天启五年(1625年)五月十八日,客氏、魏忠贤一伙陪着朱由校到西苑划船游览观光,在大船上饮酒作乐。又划着小船与王体乾、魏忠贤等去深水处寻找刺激,结果狂风卷翻了小船,朱由校落入水中,受到惊吓,医治无效木匠皇帝驾崩。临终前,朱由校对皇位的安排,选择兄终弟及,让自己的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

换了新天子后,客氏无法在住在皇宫,临走时她去了明熹宗的灵堂,拿出他的胎发、痘痂及指甲等物哭了又哭,焚化后,痛哭而去。

两个多月后,崇祯帝下令去客氏的私宅捉拿客氏,籍没宦官魏忠贤及客氏,魏忠贤自杀,客氏被带到专门处罚宫女的浣衣局受刑,以谋害皇嗣罪,被笞死,在净乐堂挫骨扬灰。

摧毁了阉党集团后,崇祯帝为张裕妃恢复名誉。谥号“悼顺”。以妃礼迁葬于金山,将她和段纯妃、李成妃三个人葬在一起。

张裕妃也该瞑目了吧。

0
回帖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_张裕妃六岁入宫,怀有身孕后却被皇帝下令饿死,结局又如何呢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