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利用民俗文化为旅游添彩_黄梅戏的未来发展怎样?会成为世界的艺术之一吗

1天前 (03-17 15:43)阅读2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619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2393
  • 回复0
楼主

如何进一步利用民俗文化为旅游添彩

这首先需要弄清楚统帅旅游景区的文化的作用和文化的内容。

文化之于旅游景区,必然是灵魂是统帅,是旅游经济的核心。而景区的所有山山水水建筑小品乃至服务设施手段,都是文化的载体。从广义上说,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在于产品的科技含量,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却在文化。一亇景区建设得再漂亮,如果没有文化的引领和支撑,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同美丽的行尸走肉,枯燥而乏味。这种景区注定生命力薄弱。

旅游景区中的文化是个很宽泛的大概念。如果具体划分一下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我们可将其分划为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时尚文化。

历史文化可包含皇家文化,宗教文化。

地域文化可包含当地的土著文化即民俗文化。

时尚文化多指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现代科技文化。

皇家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载体多是寺庙道观城镇园林等名胜古迹。

宗教文化的载体主要是高山大川中的道观寺庙教堂等。

民俗文化除以上载体外,主要表现在历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上,当然已经完全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许多已经成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有地域的特殊性,因而就更有奇葩的新鲜感,对于外地游客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可参与性,所以弥足珍贵。这就是各地兴起民俗度假村和开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原因。但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善于挖掘那些健康的独特的参与性强的文化,保持唯一性和排他性,这是在商言商的原则。但不能毫无原则地把外地民俗文化移植嫁接过来,再采取披衣挂彩穿靴戴帽的形式,把景区搞得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画虎不成反类犬还会有知识产权的剽窃之虞。

我们经常讲文旅文旅,如果旅游没有文化结合,那是没有生命力,是走不长远的!所谓民俗就是在历史长年演进中行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区别其他不同地方文化的标志!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差异大,互补性强。景区结合传统民俗文化才能吸引游客吃、住、玩、赏!才能让远方的客人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为旅游添彩!

黄梅戏的未来发展怎样?会成为世界的艺术之一吗

黄梅戏作为湖北黄梅发源的地方戏曲,兴于安徽的安庆。说明其有一定的生命力。无论是哪一种艺术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受众基础、表现力和代表人物。而对黄梅戏,一个地方艺术戏种如今继承和发展都有很大问题。这需要社会各方面努力。至于成为世界艺术,还是个很难的问题.有一定差距。

1、通俗易懂: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在中国戏曲的表演上有一席之地,而且受黄梅戏文化影响的区域也比较大,知道现在我们都经常听到有人哼着黄梅戏,这也是通俗易懂的黄梅戏能被世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2、流传的范围广泛:黄梅戏的前身为黄梅地区的采茶调,后称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其戏曲文化内涵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区域,其中安徽安庆对于黄梅戏流传的范围比较广。

3、有文化底蕴,剧目优秀:历史上素有大戏36本,小戏72出的优秀传统剧目积累,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是它的黄金期,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蒋建国、吴亚玲、李文、周源源等。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牛郎织女》、《红楼梦》、《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雷雨》、《小辞店》等一大批经典剧目更是风靡国内外。

4、未来有市场: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经典剧目,更离不开各方面的戏曲人才 ,“黄梅戏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除了表演人才,对编剧、导演、音乐等领域人才的培养也要提上日程。”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认为,从瓦肆勾栏之中的小戏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跨越式发展固然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但同样不可否认电影、电视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功劳,“在新的历史时期,黄梅戏尤其要运用新媒体传播,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黄梅戏。”

5、古今结合,开辟新天地:当下的黄梅戏应当与现代传媒、新的传播渠道结合起来,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黄梅戏的两次全国化进程,是分别通过电影、电视剧的传媒形式实现的。这种现象说明,黄梅戏比其他的剧种更具有与现代传媒的亲和力。”在未来发展上,专家认为,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的结果应该是产生独立的艺术品格,如能在影视剧中最大限度保有戏曲舞台演出中“场”的效应和互动性,黄梅戏的影视化道路必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创意提供新的视点!


如何进一步利用民俗文化为旅游添彩_黄梅戏的未来发展怎样?会成为世界的艺术之一吗

0
回帖

如何进一步利用民俗文化为旅游添彩_黄梅戏的未来发展怎样?会成为世界的艺术之一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