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台县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值得游客去_明朝长成最后是谁修完的

26分钟前阅读2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4482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9655
  • 回复0
楼主

甘肃省高台县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值得游客去

高台县在哪儿

高台县隶属于我国甘肃省的张掖市,它在嘉峪关与张掖市之间,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离它也不远,看图

甘肃省高台县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值得游客去_明朝长成最后是谁修完的

值得去的景点

1,石泉城

当地人称它为“海森楚鲁”,意思是像锅一样的石头。它的具体位置在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西北部,其北边紧临巴丹吉林沙漠。

2,月牙湖公园

公园在县城西郊,公园的形状类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湖。这里风景优美,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小江南”

甘肃省高台县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值得游客去_明朝长成最后是谁修完的



3,马尾湖

马尾湖的位置在县城的西北角,水域将近4平方公里,黑河上最早的一座洼地水库。

4,烈士陵园

高台县烈士陵园内掩埋着三千八百余名红军烈士的遗骨,是红西路军在全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别的烈士陵园,具有较高的革命教育价值以及很高的声誉,也是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点陵园之一。

甘肃省高台县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值得游客去_明朝长成最后是谁修完的



5,祁连葡萄庄园

庄园位于县城南华镇,总面面积2158.32公顷,在2006年就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园内培育了26种不同品位的葡萄,从美国引进的“鲜提”品牌葡萄一定能让你大福口福,园内可以鲜食的葡萄就有600亩,来到这里一定能让你心服口服的。

6,摆浪河水库

水库位于祁连山的脚下,是高台县境内黑河最大的支流。最大的坝高达43.5米,横跨465米,坝坡上更建有纪念碑与纪念亭,碑上刻有当时因公捐躯的20名烈士的姓名。

7,魁星楼

魁星楼位于高台县的罗城乡红山村。曾经毁于地震,1765年重建,楼阁内供奉的是魁星爷的提斗肖像,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其他

还有骆驼城遗址以及墓群,大湖湾,黑河流域自然保护区,许三湾城及墓群,正义峡等等景区等着你去

甘肃省的高台县是归张掖市管辖的一个县,是真正的大西北有沙漠风光现象的,不知道你去的想看什么?还是纯自己游玩。

虽然县城不大,但那里曾经有过红军长征留下的很多足迹和历史遗迹,有中国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还有大湖湾,月牙湖公园。

去张掖高台县最适合自驾游,走走停停照相,您可以去童子寺石窟,冰沟丹霞旅游景区,这些都是很自然的景观,而且很值得一看。

去高台县一定要选好季节,一定要注意车辆的性能,大吉普子和越野车是最好的选择,不要在风沙漫卷西北的时候出发,那样到了景点以后你会耽误很长时间。

高台县虽然小,但是个历史悠久的小县城,那里佛教也比较盛行,一定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去看不能乱摸乱说话,以免招来麻烦。

明朝长成最后是谁修完的

明长城是由明成祖朱棣,张居正,戚继光 辽东军务提督王翱 辽阳副总兵韩斌 等人都主持修建过明长城,是谁最后修好的,这个是没有一个明确答案的。一直到清代初期,这个长城都是修修停停。修它主要是为了防御。

明朝是在北京修筑长城的第四个朝代,也是工程量最大、布局最完善的时期。明朝把长城分为九个防御区,成为九镇,亦称九边。北京长城大部分属蓟镇管辖,延庆有一部分属宣府镇。蓟镇长城范围,西起居庸关,临宣府要冲,东至山海关。宣府和居庸关、古北口是蒙古南下要道,军都山、燕山长城是京师的直接屏障。所以,明朝对这一带长城的修造格外精心,布局也十分严密,一些重要关口附近,长城有明长城是由明成祖朱棣,张居正,戚继光 辽东军务提督王翱 辽阳副总兵韩斌 等人都主持修建过明长城,是谁最后修好的,这个是没有一个明确答案的。一直到清代初期,这个长城都是修修停停。修它主要是为了防御,而明长城重要防御的地段也处于今北京范围。北京现存明长城从山海关蜿蜒而来,在将军关进入北京市界,由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六个区县,沿北部山区呈半环状分布。总体来说,东部结构较简单,西部却复杂得多。东西分野地带在怀柔慕田峪西北的黑坨山一带。这一带不仅是北京东部长城与西部长城交界处,而且是西部长城各支的汇聚出发之地,人称“北京长城结”。北京现存明长城分属蓟镇和宣府二区,是整个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但在北京周围明显突出了捍卫京师的主题。长城沿军都山和燕山内侧而行,在北京湾的西、北、东三面形成一个弧形防御来犯之敌。由此向东直到山海关,卡住辽西走廊的沿海门户,向西直通张家口、大同防御西北草原。西部在怀柔慕田峪、黄花城一线形成直接捍卫明朝皇家陵寝—十三陵的防线。从其结构可以看出,明代的防御重点主要在西北,所以自北京结以东,基本是单体结构,而在北京结以西则重重复重重,设下几道障碍。这可能是因为,有明一代,北京的主要危险来自西北草原的蒙古族。

  作为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明长城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明长城为保障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促进中原民族的融合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恢弘的气势和其间蕴含的民族精神像写在国歌中的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时刻警示中华儿女团结一心。

  但历史表明,明长城在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同时,既在一定程度上封固了外族同汉族的交流,也影响了优秀的汉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南北的长期隔绝,使我国北方大片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近年来有人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屈辱无能的象征,更有偏激者认为应该推倒长城。但我更赞同长城是中国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它凝聚着各族人民的血汗和力量。在面对各种外来文化不分精华糟粕涌入的今天,为巩固和加强中华民族的信仰,长城应作为中华民族的信仰纽带,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长城是“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瑰宝,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灵魂”。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特别是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

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历代修建与坚守的作用与代价如左河水所云“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铸安宁。”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明长城属于明太祖所设的北方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

第一道防线: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派兵攻克元大都(北京)后,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退到塞外,其继承者仍自称大元皇帝,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经常骚扰明的边境。但明开国之初,国势比较强盛,在内蒙古地区,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其中主要的有大宁卫(地处东部蒙古走廊开平卫侧翼)、开平卫(地处元上都为前进基地)、及东胜卫(地处黄河后套是各方进入河套的冲要开平卫侧翼)三个重镇呈三角形。明太祖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岭北继承元朝这个仅存的行省,漠南所设置的诸多卫所都远在长城以北。明人评价“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第一道防线被永乐爷孙破坏。

第二道防线: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藩王,即从东到西是指

永乐年间藩王卫所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同时,还经常派遣宗王出边巡狩。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齐王槫率护卫骑兵于开平近地围猎。”在开平卫(上都城)周边地带围猎,时间大约在当年的三月至八月,名为围猎,主要为了围剿残元军队继承元朝岭北行省,这是朱元璋宗王出镇制度的一个具体表现。既“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的打法,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谕晋王“备边十事”,包括检阅开平地区的驻军情况,设置斥侯,开展屯田生产等边务,并交由晋王等全权负责,晋王亦掌管东胜卫附近诸卫所。肃王掌管居延海附近卫所,海居延海一带水草丰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张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径,洪武二十六年之后,朱元璋在离亦集乃不远的地方设置了威远守御千户所,在肃州与居延海中间设立了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这一卫二所成为明军出征蒙古的据点。所以嘉靖《陕西通志》载行都司疆域“东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于临挑府之兰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于西宁卫之黄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于肃州卫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宁王在长城以北“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第二道防线被永乐爷孙破坏。

第三道防线:明长城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主要配合明太祖北伐所加固修缮,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后发动第一次北伐;洪武四年(1371年)又发动蔚、忻、崞三处民工和士兵协力修筑加固上述长城后发动第二次北伐。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后发动第三次北伐,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建老龙头长城、小河口长城后发动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此后,明王朝虽仍很重视北方边地的防务,但仅是加强边将出卫巡逻而已,并无需大筑长城。

建文中(1399—1402年),“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御暴之意,常凛凛也”。其所修缮的重点,是在今河北宣化以北迤西至山西大同以北的外边长城。

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敕边将治濠垣,自长安岭(今宣化东北约一百四十里)迤西,至洗马林(今河北万全西),皆筑石垣,深濠堑,以固防御”。当是在建文年间修竣的基础上,进一步改修石垣以加固的。永乐十一年及十三年,先后建成山西沿边的烽火台,和在关外各个隘口筑起要塞,以及在开平卫建筑的烟墩。

明宣宗宣德元年及三年(1426及1428年)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沿边险隘及居庸关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增置“赤城等堡烟墩二十二”,继又修建宣府至大同一带的城堡和建立大同威远卫等。所以,明朝前期,从洪武到正统十二年(1368—1447年),对长城的修缮,主要是在魏、齐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了一些烟墩、烽堠、屯堡、关城、濠堑等。其中在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1424年)年间,先后五次出兵,深入漠北,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瓦剌和鞑靼首领,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但仁、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永乐末期,明朝对蒙古阿鲁台的连年征伐政策,仁、宣二宗开始着手明朝的内治,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着与蒙古的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都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解散下西洋人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而长期威胁明朝的河套之患中的北虏套寇也是土木堡之变后所出现的。

土木之变后,明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对蒙古族各部进行大规模的远征了。由此以后加强北方防务,修建长城防明长城御体系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明朝对长城的大规模兴筑,始于正统,止于嘉靖末年,历时130年。这个阶段由于明朝的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已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反击,对北方的防御也逐渐演变成以守为主。经过百余年间的经营使整个北方的边防形成以长城为主体的点线结合,以点控线、以线制面的九边防御体系。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陆续修建辽东镇的辽河西和辽河套一带的长城。成化三年(1467年)辽阳副总兵韩斌负责修建长城。成化十年(1474年)徐廷璋、范瑾督造宁夏河东长城,“自黄沙咀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夯土长城是明长城的主要部分,夯土墙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每一米造价约为一两银子。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一月,筑宁县沿河边墙。正德元年(1506年),又筑三十里长城。嘉靖十年(1531年)陕西三边总制尚书王琼于内复筑边墙一道。李成梁修建辽镇长城(九门口长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来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抚曾铣在二边以南建造长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于北京北部、东部大修长城,至三十四年(1555年)结束。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独创在蓟镇建立包砖长城,加厚城墙,又建空心敌台,能存放兵器火药,16年内一共建空心敌台1017座。

明后期(1567~1620)隆庆、万历之际,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满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明神宗实录》万历元年条)三岔河指辽宁海城市西北60里,当时的辽河、浑河合流于此,辽河套长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万历四十七年(1619)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

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蓟镇长城

在“蓟辽总督”谭纶、刘应节、总兵官戚继光主持下造砖石空心敌台3000座,增筑山海关石墙至南海口入海(今老龙头),修缮工程不仅是环卫京师的内长城,还扩大至今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内三关长城。

宣府镇长城

隆庆二年(1568)总督方逢时补筑北路龙门所外边,起龙门所之盘道墩,(今河北赤城县东),迄靖虏堡之大衙口(今河北崇礼县东南),将开平卫独石堡围在长城以内。万历以后,全部包砖。

大同镇长城

万历初年(157441379)户部发26万余金修补增筑大同镇屯堡257,敌台1 028所,砖包。

山西镇

万历二十三年(1595)巡抚李景重筑雁门关边墙,绵亘15里。增修偏头关、宁武关关城和沿太行[岭南下长城各关城、空心敌楼,皆瓮砖。

榆林镇

总兵和巡抚衙署成化中自绥德州城迁至榆林卫城后,延绥镇亦称榆林镇。隆庆年间,巡抚王遘重建大边长城;东起榆溪河西岸,西至保宁堡(今榆林市西南30余里);五年(1571)郜光先又督造榆溪河红石峡以东至常乐堡(榆林市东北40余里)、保宁堡西南至波罗堡大川口无定河北岸的两段长城;万历初,张守中殚力营建黄甫川至建安堡(今榆林市李家峁村南)及波罗堡西南至镇靖堡的数百里大边长城。这一带河泽众多,沙砾遍地,旧墙早已冲垮,此次施工砌石券水洞暗门、水口水眼、水道五百余处,解决了城墙跨河的难题.同时“因边为墩,因墩置院,因地筑寨,补修改移,重新配置”,计修墩堠104,墩院484,寨城59使榆林镇北边长城最终定型,屹为巨障。万历三十五年(1607)榆林长城又进行了清除积沙、砖包台堡的工程,并在榆林城北15里红山市口创建镇北台、高7丈,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最大的一座城台。

宁夏镇

公元1561年宁夏发生大地震,长城倾圮殆尽,隆庆年间首先重建黄河东岸坍塌的长城。万历初年开始补筑或重建贺兰山诸沟口的关墙,增筑墩台、大小堡寨。

固原镇

隆庆五年(1571),总督王之诰、戴才相继主持新筑裴家川长城“于宁夏扯木峡旧堡河口、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羊]川墩。”新筑边墙北自今宁夏中卫县西界,循黄河南岸延伸,止于甘肃景泰县五佛寺乡对岸,与固原旧边相衔,并建水安堡城(今靖远县石门乡东南)驻军戍垦。万历二十六年(1598)大、小松山战役以后,甘肃镇拓新边,尔起五佛寺南黄河西岸的索桥,与固原镇裴家川长城首尾相望,旧边民城军事地位衰落,固原镇防守重心北移至黄河南岸裴家川长城一线,沿线增建几十座城堡墩台,井开口互市,成为贺兰山以西“西套”蒙古诸部同长城以内贸易的重要孔道之一。

甘肃镇

明朝后期,长城大规模地重建与改线主要发生在甘肃镇防区内。隆庆五年(1571)廖逢节主持数段重建工程。其一,西自甘州卫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桥镇),东自明沙堡(今张掖西北60里),其二,东至板桥堡,西达镇夷所(今高台县西北天城村)黑河东岸(今正义峡);其三,西起嘉峪关,东接镇夷所黑河西岸;其四,自山丹卫教场东接古城窟界碑(今山丹县城东南100里)。重建工程重点是修复城垣,重挖堑壕,补砌排水道。万历二年(1574)以后陆续以青砖包砌,焕然改观。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踞于大、小松山(今甘肃景泰县寿鹿山、昌林山)一带的鞑靼阿赤兔等部。役平,遂筑松山“新边”。“河东自永安索桥至小松山双墩分界,共一百八十里;河西自泗水),土门至小松山双墩分界,共二百二十里。”(《秦边纪略》卷一)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固原镇,河西指甘肃镇防地。永安索桥,位于今景泰县东南黄河西岸;双墩指景泰县西北昌林山张家梁,时为二镇分界地;泗水堡、土门堡,即今古浪县北的泗水、土门乡。这条新边长城东与黄河东岸的固原镇裴家川长城隔河相望,西同甘肃镇古浪所、庄浪卫(今甘肃永登)旧边相衔,构筑于松山北麓与卤碛沙滩之间,全长400余里,墙内新筑土门、大靖、裴家营、红水河、三眼井、芦塘营诸城堡,由甘肃、固原二镇分防,使明王朝该段防线自黄河沿岸向北推进了300余里,乃明后期修筑长城的最大工程。

抚宁县长城

2014年5月5日,在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景区,河北秦皇岛:修复明长城泥土象棋子现身长城下。

再河北秦皇岛的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景区159号敌楼——160号敌楼之间233米的明长城正在有条不紊地修复中。在清理159号敌楼下长城地基时,守卫长城的将士用泥土自制的象棋被发现。象棋子分两种,一种发黑,一种土黄色。清理出土的象棋子四十余枚,分两种,一种发黑,一种土黄色,从字体上看为明代的仿宋体。

0
回帖

甘肃省高台县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值得游客去_明朝长成最后是谁修完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