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县古城的历史
浚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北部和黄河故道北岸,是鹤壁市下辖的县。古称黎阳,是三国官渡之战的古战场。1994年被指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商代被称为“黎”。黎阳县位于西汉。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击败了驻扎在这里的袁绍军,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地区。东晋升为黎阳县,北周改为黎州。宋代更名为君州,以国内卫河与祁河交汇后的浚水命名。明初降为君县。
疏浚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大运河而兴盛。疏浚县在古代被称为黎,在西汉时期被称为黎阳县。后来,它被称为县、州、府和总管府,在明初被称为疏浚县。
现有古城最初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东依大达山,南揽浮丘山,西挽大运河(卫河) “两峰青螺一溪水,十里城半入山”的古城格局和独特魅力,是明清时期中原县城建设的典范。
古城墙、城隍庙、文庙、钟鼓楼(文治阁)、云溪桥、古街巷、古民居等保存良好的文化遗产,以及著名的正月古庙会、民间社会火灾、西路大平调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原古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宗教发展的悠久历史。黎阳仓遗址、大山悬崖佛、石刻、天宁寺、太平兴国寺、天齐寺、龙洞、吕祖寺、禹王寺、千佛寺石窟、碧霞宫等大量文物遗址,充分见证了俊县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宣布浚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疏浚县古城墙历史介绍
疏浚县古城墙是明代疏浚县古城墙的遗迹,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疏浚县,沿河段城墙和姑山南侧城墙遗迹现存。
据资料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建成了城区内现有的疏浚县古城。起初,城墙只有东、南、北三面,卫河以西为险阻。正德五年(1510),知县陈滞增筑西城墙,抵浮丘山而止。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邢如默将县城按浮丘山势向西南延伸,跨岗阜,枕浮丘。明代嘉靖《浚县志》记载:“城围七百三十丈有奇,高两丈八尺,池深两丈,宽两丈五尺。”
随后,嘉靖29年和万历2年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最后一次城墙大规模改造是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由当时知县李永茂主持。疏浚县不仅高大坚固,建筑精细,宏伟壮观,而且占据了“开阔山河”的地理优势。南包浮丘山一半在城市,西怀大运河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形胜于阳平”。
古城周长1300多英尺,高25英尺,开六扇门:东门东望云,西门西望翠,南门南控黄流,北门北迎紫极,西侧便门允淑观澜,城内建钟鼓楼文治阁。1938年,日军炮火摧毁了东城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墙逐渐拆除。沿河南起西城门北至西北城角,现有古城墙全长768米,姑山南侧城墙夯土200米。存允淑门、观澜门、文治阁城台城楼、西门外云溪桥、出土东门、北门外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