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能过分到什么程度
我亲哥,我母亲刚没有了,就和我说,按法律规定,我家的钱有他一份,我和他说,你理解错了,如果我没有了,妈还在,你才有机会分我家的钱,可他不信,后来和我说了好几次,我就给他解释了好几次,到现在他也没断了这个念头,
没有一只羊是白吃的。
今年过年,一个总也不走动的表妹高低要来看看我,我一听,就说什么也不让她来,因为我知道准没有好事。
但她还是来了,拿来一只羊,放在我妈家就走了。
看着这只羊,我每天提心吊胆,哪有什么胃口吃!
果然,表妹来电话了,她说:“姐,你原来是老师,帮我女儿辅导一下学习!她这学期我不想让她在学校住了,住也住不好,吃也吃不好,就在你家住两年吧,你还能辅导她,多好!”
我一听,脑袋发涨,眼前一片黑呀:“妹呀,你姐我已经不当老师好多年,早忘光了,辅导不了,孩子还是住校吧,我这一天挺忙的,也顾不了她!”
“没事的,你怎么也比我强,你就晚上接她去你家吃个饭,睡一觉,看着点她学习,早上做点饭,送她上学就行,她大了,其它不用你管!”
“你如果不想让孩子住校,你就过来陪读吧,还是自己管孩子比较好!”
“那我怎么好意思,我们娘俩都住你家能行吗?我姐夫能愿意吗?”
“你姐夫就是愿意,我也不愿意,你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呗!”
“那得多少钱啊,我还想出去打工呢,你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呢?这点忙都不肯帮,早知道就不给你羊了,我都舍不得吃!”
“那羊多少钱,我给你转钱!”
“算了,一只羊认识一个人,也值了!”
完,我彻底是坏人了,我成了白吃她羊的狼了,我高低想办法把这羊的钱还回去,不知道1000够不够!
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理解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的这句话有一些“大逆不道”了,很多人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受到了重创。尤其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种理论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但是很遗憾的是,当一个人老了或者临死的时候,他应该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了。无论是什么关系,我们其实都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虽然话自私了一些,但是却是世界的本质。
实际上,纪伯伦全诗的主旨,是在提醒天下的父母,对孩子要尊重,而不是捆绑;要支持,而不是束缚;要爱,而不是占有;要行使身为父母的职责,而不能把孩子视为我们的附属品。听起来,这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身为父母,几乎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几乎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只是完整地属于ta自己,而非其他任何人,包括父母。
因此,在提供必要的养育、支持、关爱之外,要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充分的自由、信任、尊重。因为,属于ta的道路,只能由ta自己去走,我们无法替代。
纪伯伦说,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也这样认为。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其身体和灵魂都应该是自由的。
纪伯伦有首诗歌: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其实是对自身生命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1、我们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有些父母始终认为,是我生养的你,你就是“我的”,任打任骂、任意“使唤”、限制“发展”,觉得养孩子就是来给自己养老送终的。错误理解“父母在不远游”,认为养孩子就是老了伺候自己“用的”,所以你再有本事都不能“远游”,也许还会被戴上“不孝”的帽子。
说起来,孩子来自母体,就像一种天然的“自由落体”,借父母的身体产生生命,一朝分娩后便“不再属于自己”。他是你生命的延续,更是“这个世界生命的延续”,而延续也不属于我们,属于孩子自己,属于生命本源。
这,犹如苹果树结出红红的苹果,熟透的芳香的果实,脱离了树后便不再属于苹果树一样。
所以,他们只是借助你的身体而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你才来的。
2、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旧的观念、旧的传统、旧的思维带给我们一些“误导”,就是孩子不仅属于自己的,还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和“发展”。
比如:有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就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沿袭成为“优秀”的商人,且必须是传承祖业。受到父母的这一限制,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孩子“舍弃”了自己的梦想,一辈一辈的,不知道他们会有多苦恼。
现在很多父母就“喜欢”为孩子的“未来”操心、且“操碎了心”。孩子的成长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来,不能有“半点闪失”。
比如:我就看到过一个非常幼小的孩子,骨骼稚嫩,就被父母逼迫去学少林武功,孩子不愿意学,哭闹不止,其实也吃不了那个苦啊,但是不学不行,“必须”得学。不知道这对孩子幼小稚嫩的身心是多大的一种摧残,可家长反而觉得是对孩子的“发展”好,是一种“锤炼”。
当父母的,你怎么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呢?强行孩子必须学什么,不能学什么,甚至将来怎么发展、找什么样的对象都给“安排”好了,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3、我们更不要限制孩子的未来和“自由发展”
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认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三观”,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有着他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理念。
比如一代伟人、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理想就是铺展自己心中宏伟蓝图,把革命事业当成人生追求的目标。我想如果他们的父母“限制了”他们的人生发展,人类世界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发展成就和缤纷精彩,也许还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孩子从小到大,你培育他,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认知和意识行为,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理想、追求目标。让孩子展开梦想的翅膀,是父母给予的最好的“礼物”。
这一点,我们人类更应该学习自然里的生物和动物。比如小鸟,它们在羽翅丰满起来后,自己往哪里飞,父母是从来不干涉的,让孩子“以天空为家”自由的展翅翱翔。
所以,纪伯伦接下来的诗句是: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这是纪伯伦的精美诗句的核心部分,好好阅读理解一下,我们的心灵也会“疏透”。
小结:
我们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首诗,领悟思索其精髓,“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人至今不明白这个问题。
其实,给我们“上课”的不是老师、不是诗句,而是大自然。
你仔细想想、用心感悟一下,哪些动植物不是这样?蔬菜、水果、粮食,这些都是“借助母体”而来,但从来不属于“母体”本身;又有哪个动物“跟随父母”生活一辈子呢?
心灵、灵魂从来都是自由的、需要自由飞翔的。如果你限制了它的自由,或许会形成一种“人性的扭曲”,扭曲了的灵魂,亦不再是自己的,也没有了自己最向往的人生美景。
所以父母不能太自私。这种自私其实不是“为了你好”,而是一种“人性的丑陋”。
孩子“不是你的”,他是你人生“最美的风景”之一。
以上为亲吻生活—爱欣原创回答,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