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牧文化区有哪些_现在中国是否还有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如历史上的匈奴或蒙古那样游牧而非定居生活)
中国游牧文化区有哪些
游牧部落文化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大兴安岭山脉南缘的西乌珠穆沁旗,是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结合部。
游牧部落地处旗政府所在地以南50公里处,是西乌旗通巴林右旗的必经之路。游牧部落文化保护区占地面积为82平方公里。核心旅游区20000亩,该保护区四面是覆盖着碧草的低缓山丘,中间是碧草如茵的盆地,登高可俯瞰巴拉嘎尔河如一条明亮的玉带曲折盘旋。在这里还可以看见白桦林、金莲花滩、遥鲁海日罕山(半拉山),十分壮观。如果说乌珠穆沁草原与游牧文化是因其水草丰美、山川秀丽而被誉为锡林郭勒草原文明中最浓郁醇厚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游牧部落就是展现整个锡林郭勒草原文化的活化石。
现在中国是否还有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如历史上的匈奴或蒙古那样游牧而非定居生活)
"敕勒川,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下,天似穹庐
(圆顶毡帐,即游牧民族住的帐房,后世今天俗称'蒙古包'),笼盖四野(句末韵脚,为押韵读ya三声),天苍苍,野(ye)茫茫,风吹草低见(通'现')牛羊。"
上面这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出自宋朝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这首诗歌是反映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敕(chi四声)勒(又称铁勒)族生活的。
可能现在完全靠游牧生活的中国民族没有了,但半游牧半定居的民族还有一些,比如蒙古族,藏族。
因为我国北部,西部气候干燥寒冷,有大片草原,戈壁〈乃至沙漠),雪山冰川,很多地方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生活在这些地区,天然就以逐水草而居的畜牧业为主要生活生产方式。即使今天国家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替他们建立定居点等等,养殖牲畜也仍然需要顺应自然条件。所以,通常他们会在暖和,牧草生长旺盛的季节"转场"到定居点以外的牧草区放牧。
请看一本旧书巜中华大家庭》的介绍,史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还有几个:
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特殊的一些节日,比如:
(广西壮族美女,当然壮族不属于游牧民族。)
下面特别介绍一下柯尔克孜族的游牧。
因为恰好有大型文学杂志《红岩》
上有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转场,帕米尔高原的消息(上,下)》,北京作家曾哲来到新疆为中国最西边的牧民孩子兴建一所希望小学,就写到了柯尔克孜族2003年的游牧"转场"。
旅游地图册中有个"香妃墓",就是《还珠格格》等中的"香妃"原型,历史上乾隆皇帝的宠妃,维吾尔族美女的"衣冠墓"。
扯远了,回来看柯尔克孜的情况。以前看过有几件趣事:
有个大学寝室,一个少数民族同学常常开学时叨叨"这是卖了两头牛凑的(学费)",开始同学们觉得他家穷,于是经常照顾少数民族同胞。后来听他叨叨这句话多了,有人困惑:"你家有多少头牛啊?"才知他家竟然放牧着几十上百头甚至是更多的牛,还有别的羊什么的。通常,动物产品可比粮食作物值钱多了!天然生长的牧草又花不了多少成本钱。
另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放假回到草原,竟然找不到自家在哪里!因为他的家人忙着转移牲畜,忘了告诉他!
回来继续看柯尔克孜牧民的转场:
阿克陶县木吉乡玛玛西牧场6月份转移到靠近边境的"夏季牧场":
夏季牧场生息了十六年,在边境线上年年转场十六年从没有牲畜跑过国界线。柯尔克孜族同胞从清朝时期就受政府任命管辖着帕米尔高原的大片土地,今天仍是边放牧边配合军队警察,替祖国巡逻边境。
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下部还写到:2003年9月4号,海拔高4500多米的玛玛西下〈中〉雪了,于是开始准备牛羊们过冬的草料,把它们由夏季牧场转回低海拔,暖和些的定居点。
可以说,只要草原存在,就会有游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