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报纸内容的元宵节
手抄报内容: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满月之夜,再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与“团圆”二字紧密相连。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为了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汉文帝(前179-前157年)勘平诸吕之乱。每天晚上,他都会出宫和人们一起玩。在古代,他晚上一起度过,正月也被称为元月。汉文帝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个夜晚叫元宵节。司马迁创作了《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日:“每年第一个月,所有国家都会来朝鲜,留到15日,在端门外建立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门。它有八英里长,戏剧被列为剧院。”有数万歌手和舞者参加,从头晕到晦涩。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汤圆,又称“汤团”、“元宵”。吃汤圆的习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叫“浮圆子”,也叫“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商人美其名日:“元宝”。在宋元初,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因此又称“元宵节”。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根据馅料理论,元宵有馅料和无馅料两种,包括馅料、元宵、咸、甜、肉、蔬菜;根据生产方法,有搓手、元宵机制、竹匾水滚等;根据粉末的不同,有糯米粉、高梁米粉等。
2、猜灯谜
元宵节玩灯笼是一个重要的项目。灯谜是元宵节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又称灯虎。将谜团贴在灯笼上供人们猜测。答案主要集中在文本意义上,有24种谜团。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网格,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灯谜活动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灯谜猜测”。有数万个灯谜,三天内有2万多人参加。
3、赏花灯
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前所未有的灯市。当时,北京长安是世界上人口百万的最大城市,社会富裕。在皇帝的个人倡导下,元宵节变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开元盛世,长安灯市规模大,燃灯5万盏,花灯种类繁多。皇帝命令人们做一个巨大的灯楼,有20间,高150英尺,金光灿烂,非常壮观。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灯会依然壮观。日期缩短到五天,一直持续到今天。台湾省民间灯光有光明和添丁的意义,点燃灯光有照亮未来的意义。而且台语灯和丁谐音代表男生。所以过去元宵节女生会故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蛋”(也就是钻灯下游走,生男生好)。
4、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种流行的民间技艺表演。高跷是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我国首先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一章:“宋有兰子,以技干宋元。宋元召使用他的技能。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行,弄七剑迭而跃,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小怪,立赐金丝。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高跷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就流行起来。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做舞剑、劈叉、跳凳、过桌、扭秧歌等动作。在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渔翁、媒人、傻公子、二哥、道姑、和尚等角色。
5、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为乐。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的活动也进入了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与孔雀一起带回的贡品。狮舞的技艺是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产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这两种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今天很难判断是非。古人把它作为勇气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人们在元宵节等重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舞狮的习俗,祈求生活吉祥如意,万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