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有几个乡
平舆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7个乡,分别是:清河街道办事处、古槐街道办事处、东黄街道办事处、杨埠镇、东河店镇、万金店镇、庙湾镇、射桥镇、杨洋镇、郭楼镇、李屯镇、西洋店镇、十字路镇、万冢镇、玉皇庙镇、高杨店镇、辛店镇、老王岗镇、双庙镇。
平舆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两省(河南、安徽)、三市(周口、阜阳、驻马店)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万亩,人口99.1万人,辖19个乡镇(街道),223个行政村(居委会),是国家优质小麦和优质白芝麻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国家文明县、省园林城、省林业生态县、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
平舆历史悠久。夏商为挚国,西周、春秋为沈子国,战国时属楚国,平舆邑。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秦置平舆县,属颍川县。属于豫州汝南郡的汉至晋因之。南朝宋废,北魏复置,北齐再废,隋大业二年(606年)再置平舆县,属于豫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平舆县,辖地并入新蔡县。二年(691年)武周天授复置,属于河南道蔡州。至元废县,辖地并入汝阳县,属河南江北道汝宁府。明、清袭之。汝阳县易名汝南县,民国二年(1913年),平舆属汝南县。平舆县于1951年4月重置,属于信阳专区。1965年,信阳、驻马店分治,平舆属驻马店专区。平舆是沈姓、冉姓、智姓、汝南周姓的发源地。文物古迹主要包括沈子国故城遗址、密地遗址、月旦亭遗址、陈蕃墓、普照寺塔、安成故城遗址等。
平舆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平舆就有许多名贤。夏朝密国君奚仲,任夏禹王造车官,造太平车,被誉为车辆鼻祖。因车称“舆”,又因地势平坦,以“平”字命名,称“平舆”,平舆也因此被称为“车舆文化之乡”。殷商时期,志国君任成的次女太任嫁给了周公的儿子季历为妻。怀孕期间,她“不理恶,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脏话,不吃异味,不履行是非之地”,开创了胎教先例,孕育了姬昌-周文王。文王姬昌承母贤德,开创了天下诸侯半归西岐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础。东汉太傅陈蕃,从小胸怀大志,生活刚直不阿,虽然被陈臣所害,但英名彪炳青史。东汉名相袁安,一生功勋卓著,家族四世五公,德望垂范千秋。东汉时期,平舆县长张,焚身求雨,舍身为民,名代相传。汉末平舆人徐绍、许靖兄弟,每月初一对世界时事进行评论,在乱世中为时政点评人物,推荐人才,称为“月旦评”。他们对人物的评论不虚美,不隐恶,不威胁私情,磨俗打浊,名声大噪。他们被称为平舆的“二龙”,留下了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千古评论。许多文物和历史典故表明,平舆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原文化的支脉——天中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平舆位于淮北平原,地势平坦,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39~在47米之间,坡降1/4000~1/6000。淮河支流小洪河和汝河流经县境。小洪河县长50.2公里,流域939平方公里,占全县的73%。汝河县长20.54公里,流域290平方公里,占全县的22%。气候属于内地季风气候区,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两种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5℃,1月最低平均气温为1.5℃,7月最高平均气温为27.8℃。年平均降水量为904.3毫米。2016.3小时年平均日照,无霜期230天。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优势突出。小麦、玉米、芝麻、大豆、油菜、花生、蔬菜、瓜果等都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据说神农炎帝尝百草时,曾来到平舆汝河,品尝平舆芝麻,惊其异香,称之为“百谷之首”。平舆白芝麻常年种植面积约2.7万公顷,被誉为“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以庙湾地区生产的槐山羊皮为原料加工的皮张统称为“庙皮”平舆年产皮革50万件,是江淮流域著名的皮革产地,东和店镇皮毛交易市场被誉为“中原皮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9.25亿立方米。县城区25平方公里以内的深层地下水为锶和偏硅酸复合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储量30亿立方米,发展前景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可提供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输出全国10多万建筑防水防潮大军。这些防水防潮大军遍布全国。他们的领导人不仅成为平舆劳务输出和劳动致富的领导者,而且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有的还当选为当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当地“三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防水防潮已成为平舆在全国广受欢迎的劳务输出品牌,因此平舆被誉为“中国建筑工程防水之乡”。
近年来,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城市建设和工业经济双轮驱动,突出投资、项目建设、城乡规划、民生改善,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主导产业、强化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平舆县比2008年提高了38个排名,成为全省上升最多的县。2013年,全县区域生产总值147.8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总收入6.83亿元,增长16.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6亿元,增长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177.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净收入7439元,增长13.1%。GDP在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32.4亿元,增长7.5%;财政总收入1-5月完成3.23亿元,同比增长0.5亿元,增长2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46亿元,同比增长0.5亿元,增长26.6%;全市各县区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二。全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安居乐业。
为什么河南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指炎黄二帝带领先民在这里发展壮大,形成中华文明,再向全国发展。河南不是中国人的源头,而是文明的源头。大量的喷雾器攻击河南,怀疑是美帝搞的鬼,引起了我的内部纠纷。祖先早期可能在陕西,但当时还处于原始阶段。来到河南后,他们开始了中华文明史的第一页。陕西的自然条件与河南相去甚远。只有在河南,人口才能繁殖。最终走向全国。喷雾器好喷,干脆说起源于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