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公益性的原则要怎么理解
自2016年11月30日《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公布以来,在两年多时间里,研学旅行这项事业得到了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各领域的关注。
目前,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研学旅行的政策内涵和核心要义也成为备受关注的内容。
在2019年1月,由2019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支持、全国出版发行业文旅联盟主办的全国出版发行业文旅联盟发布大会暨研学实践教育论坛上,主办方特别约请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主任、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围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政策的核心要义”进行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针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一项教育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主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立德树人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首次在教育体系中将社会实践教育列入重要的教育环节。
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然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书本知识的过度关注和对体验、活动的相对漠视,从而造成大量学生有知识少体验、会做题不会解决问题、有生命没生活。他们很少有亲力亲为的“在场”机会,缺乏去经历、去做事情、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认知与实践脱离、知与行分离的倾向。
一、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在新时代,我们要加强实践教育,研学旅行则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最早见于2012年,教育部成立专项课题研究小组,并选取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8个省(区、市)率先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
这一政策缘起于2012年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访问日本的一次经历,他回国后曾指示:“我这次访问日本,对日本成群结队的中小学修学旅行印象极为深刻。对比之下,也深感我们的教育方式确有应改进的地方,否则孩子的身心健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都将留下不足。如全面推进做不到,个别地方、一些学校是可以试行的。如有计划的推进,不断加以倡导,逐步扩大范围,是会有效果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大的事,问题在于经费特别是安全。”之后我们以日本的修学旅行为起点进行研究,又逐步研究英国、俄罗斯、美国等主要国家有关研学旅行、营地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研学旅行”一词最早见于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 》,为整个境外研学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
2016年1 月,原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挖掘研学旅游资源,公布首批10 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20 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强调将青少年研学旅游培育成为各地旅游发展创新的增长点。
2016年底,教育部、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将之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战略新高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轨迹:教育研究先行展开、旅游市场先行导入,在各个部门认可形成共识的基础上,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
基于这样的发展脉络,目前有关于研学旅行这一概念在内涵方面,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据2016年12月19日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表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在这里,“中小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并不是唯一对象。而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研学旅行的对象是唯一的,就是中小学生。
这说明,旅游界与教育界在关于研学旅行内涵的认识上有区别。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游玩,其旅游目的侧重在: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等。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旅游”与“教育教学”是有区别的。教育旅游可以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教育教学必须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德育副校长调研,确定研学旅行路线,学校要制定详细方案,做到“有主题、有任务、有路线、有人员分工、有时间安排、有应急预案”,并将方案上报教育局备案。方案得到同意后,学校以海报、校讯通、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发布研学旅行具体内容,并与家长签订协议书。这就意味着,教育范畴下的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是“教育+旅游+文化”的简单“拼盘”。
政策明确表示,研学旅行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牢牢把握研学旅行的内涵和要义,紧紧抓住推进研学旅行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推进研学旅行需要抓住关键环节》的文章,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内涵打造、载体构建、组织管理、制度保障。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缺一不可。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内涵的打造需要通过课程开发来实现。
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建立特色基地或营地;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带领大批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研学旅行,教育部门承担主要责任,同时也需要交通、旅游、食品药品监管、文化、财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配合,所以研学旅行需要进行组织管理,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制度保障中最要紧的是安全保障,研学旅行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其次是经费保障,要坚持公益性原则,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政策明确研学旅行的工作目标,即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三、从工作目标中,我们大致可以提炼出5个关键词:课程、基地、线路、工作机制、发展体系,其中课程是育人蓝图,基地是育人载体。
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游览,而是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研学旅行中要体现实践性原则,学生能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通过动手参与不同的体验性活动,不仅仅是进行学习能力转换效率低下的“眼睛课程”和“嘴巴课程”。没有安全就没有教育,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除此之外,研学旅行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我们要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形成一个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目前,教育部将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和营地分为5大板块:优秀传统文化板块 、革命传统教育板块 、国情教育板块、国防科工板块、自然生态板块。
研学实践基地要有课程开发和线路设计;要有学习目标及主题特色;要配备师资及专业讲解人员;要交通便利,适宜中小学生开展活动;要有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要在本地区、本行业具有示范性。营地要求有课程和线路研发;有活动组织、协调服务;有师资及专业讲解人员;能集中提供食宿服务、交通服务;具备管理体制及安全保障机制;并且配备领导班子。
文件对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划分了明确的年龄段,小学阶段以4年级~6年级的小学生为对象,课程体系以乡土乡情为主,要求学生选择并完成学习单;初中阶段以初一及初二的初中生为对象,课程体系以县情市情为主进行课题研究和志愿服务;高中阶段以高一及高二的高中生为对象,课程体系以省情国情为主,初三及高三没有被设计在内。关于研学旅行课程主题,文件也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以下8类:自然类、地理类;科技类、环保类;历史类、人文类;拓展类、体育类;艺术类;职业探索类;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理想信念、国情教育。
课程是保障研学旅行质量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许多机构正在进行课程研发,研发课程需要对课程性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2017年9月25日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简单地来说,“研学旅行”以“旅”为载体,以“行”为实践、以“学”为目标、以“研”为核心。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统筹谋划:第一,统筹各学段;第二,统筹各学科;第三,统筹各环节;第四,统筹各种资源;第五,统筹师资配置。
开发研学课程要进行观察访问、探究体验、动手实践,即要分析研学地点有哪些特色资源可以整合为研学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要认真地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习过程;要引导学生把有效的学习方式贯穿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持续地形成新的学习,要真正实现“一路行程,一路学程”。
研学旅行能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在学校的围墙之外,研学旅行有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历史资源、人力资源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进研学旅行这项事业,要强化资源的统筹管理,也要建立健全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打造省、市、县、校多级联动的共建共享平台。
主席曾表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富资源。
这也是推动研学实践教育需要思考的课题。
不是所有文化资源都能成为教育资源,所以我们要选择能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文化资源,然后将其中的教育资源转化为适合各年龄段的课程资源,最后将整合好的课程资源在教学环节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山东潍坊日向友好学校开展研学实践教育,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展“家乡名胜”课程、针对四年级学生开展“舌尖上的潍坊”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开展“潍坊习俗”课程、针对六年级学生开展“非遗潍坊”课程。该校统筹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优势,并将其转换为课程资源。北京市十一学校在考察研学旅行课程基地的资源时,重点关注三个要素:一是课程性,该基地的资源是否与历史、地理、生物或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保证其课程性;二是活动性,该基地的活动资源是否丰富,突出研学旅行课程的活动性;三是安全性,该基地的安全系数是否较高,保证研学旅行的安全性。
“红色黄冈” 德能培育项目通过6大环节传承“红色基因”,孕育精神高地,实现课程资源向学习成果的转化,即善用“红色资源”,系统德能培育;“我走红色路”,强化情感体验及意志磨炼;“我懂这热土”,强化认知形成及理论提升;“我是建设者”,强化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黄师精神伴我行”,强化精神共鸣及文化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坚持全方位育人。
四、学生在研学实践教育中通过体验、体悟、体认、践行4个步骤,实现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价值认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从宏观层面来看,研学旅行将构筑起中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桥梁,成为校内外教育衔接合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形式。为此,我们还需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做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微观层面来看,健康快速稳妥推进研学旅行,真正使顶层设计的政策理念精准落实到教育的活动中,必须进行科学引导、大力宣传、注重总结、不断提炼、典型经验、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再循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构建一个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在推动这项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5点原则:一要尊重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实践育人导向;二要把握正确方向,做到立意高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要创设丰富资源,精心设计主题,做好课程和线路开发;四要打造专业队伍,加强师资业务能力,确保育人效果;五要健全评价、组织、管理、运行、财务制度,提供强力保障。
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品质
一、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是旅游从业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旅游业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源泉。
二、热情服务、宾客至上
热情服务、宾客至上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旅游行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道,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待客之道和应具备的基本品德。
三、诚实守信,公私分明
诚实守信、公私分明是旅游行业经营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基础,是创造品牌的灵魂,是旅游从业人员应有的思想品质和行为准则,是高尚情操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体现。
四、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需要,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五、一视同仁,不卑不亢
一视同仁是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旅游业的商业性所提出的要求。不卑不亢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国格、人格和民族尊严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