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孟达和黄权是三国中的“三姓家奴”,他们的人生轨迹相似,但一个受到表扬,一个受到责骂。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有人说孟达和黄权是三国中的“三姓家奴”,生活轨迹相似,但一个受到表扬,一个受到责骂。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从表面上看,这两个人确实是背主的人,也就是俗称的“三姓家奴”,但实质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黄权不得不这样做
黄权,字公衡,初为刘章主册。忠诚、智慧、勇敢,做事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有战略眼光,是难得的将军。然而,他的人生命运是曲折的,几次投降确实是无奈的:
劝刘璋不要“引狼入室”
当大家都为刘备的到来欢呼时,黄权充满了担忧,觉得请神容易送神难,可能要“引狼入室”。然而,刘章怎么能听到这些,把黄权贬为广汉县长。
黄权担心的是,他终于来了,吸引了“狼奶奶”。然而,当许多文官和将军放弃刘章迎接刘备时,黄权不仅没有抱怨,而且带领士兵抵抗。直到刘章投降,黄权才放弃抵抗。刘备深受感动,并被授予益州治中。
说服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荆州失守,关羽战死后,刘备兴重兵准备全力攻打东吴。这时,黄权看到了危机,对刘备逐一劝诫:“吴人猛战,水军顺流,容易退难。请为先驱尝寇,陛下应为后镇。”
然而,刘备很生气,根本不听劝告。他逐封黄权为镇北将军,以抵御曹魏。
不出黄权所料,刘备一败涂地,退守白帝城。然而,由于长江和吴兵的阻挡,黄权无法回到蜀国,但他不得不投资魏国。
谣言止于智者不偏信
刘备失败后,黄权别无选择,只能投魏。然而,魏国上下传闻黄权的家人已经被刘备伤害了。曹丕也向家人表示哀悼,以离开黄权。
然而,黄权一点也不相信,“我和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他们不能这样做……” 黄权坚持要得到消息。
听说黄权投魏,蜀国也有人要拿黄权家人问罪,但刘备泪流满面地说:“是我对不起他,不是他对不起我”,一如既往地对着他的家人。
孟达知道他不能做什么
孟达,字子度,初事刘章,宜州太守。为人勇敢,有一定的统兵能力;但为人志大才疏,心胸狭窄,眼光短浅。
反复无常,三次背主
起初,刘章和张松、法正等暗中欢迎刘备,这与黄权的性质大不相同。黄权先劝他,但他不能劝他,然后坚持下去。他不得不放弃,直到连主人都投降。
第二次是人际关系差、心态不平衡、心胸狭窄造成的一系列异常反应。当同事们处于危急状态时,他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这间接导致了关羽的最终失败和死亡。他害怕追求高峰,心里不安,不假思索地投了曹魏。
第三次,随着曹丕的去世,新皇帝曹睿继位,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让他深感不安。它的感觉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重视,与新搭档合作也不再那么得心应手。碰巧诸葛丞相又写了一封信劝他回来。所谓一拍即合,大家都很开心。然而,人不如天。他们在回来之前就被老狐狸司马懿派去灭绝了。他们也有厄运,失败了,被杀了。
心胸狭窄,挑拨离间
孟达心胸狭窄,自命不凡。说白了就是缺乏安全感,经常爱神经过敏。
虽然他曾经和张松、法正一起迎接刘备,帮助他上位,但他的功劳显然不如他们。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经常抱怨,更不用说张松的才华了——不管他的功劳有多大,他都失去了生命;法律是一个顾问,他甚至钦佩曹操。我不知道他怎么能和他们相比?
即使是他给刘备写的“辞呈”,也能看出他有多自命不凡:曾申生的孝心怀疑亲人,子胥的忠心受到惩罚,蒙田的拓境受到重大惩罚,乐毅被诽谤。每次大臣读他的书,他都会慷慨流涕...
不仅比伍子胥、乐毅等名将,还直接给刘备写书—做婊子,还要立牌坊!看完信,刘备立刻生气地大骂。
它没有安全感,自命不凡,甚至吹点牛皮。不要挑拨离间,摆弄是非!
如果孟达本人对关羽有意见,冷眼旁观也算了,为什么还要挑拨离间,惹是非,而且是以“最敏感”为主题——立储!
最初,刘封从小就是一个了解一般情况的孩子。然而,当你如此兴奋和头脑发热时,他突破了内心最大的防线(在封建社会,为了储备而冒险是很常见的!)——一个错误导致了一个悲惨的情况,即他失去了名声,受到了世界各地的批评
孟达的举动无疑是火上浇油。看来他真的是“玩火不怕大事”。最后,火烧到了他自己——
后来,孟达在曹魏出来时感到不安,准备带着申仪和其他人去成为魏国。出乎意料的是,他被申仪起诉。就连孟达的侄子邓贤也向司马懿起诉——最后,孟达玩火自焚,这可以说是他自己的错。
想想看——总是整天“来回跳槽”。谁不烦!最后,连他的爱人和侄子都烦了,不加入他的游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和黄权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