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13集观后感孔子?

1分钟前阅读1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4645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2908
  • 回复0
楼主
《中国通史》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在这一集中,我们深入研究了孔子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特质。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他的生活和教育理念充满了智慧和道德光辉,这使他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通过对孔子的深度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价值取向。这一集是对孔子及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回顾和总结。

中国通史第13集观后感孔子?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学习历史,就好比行走在悠悠三千年历史长卷中,读故事、鉴人物、品智慧,自然能得丰收。

《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第十三集:孔子(上)

第十三集:孔子(下)

第十三集:孔子

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的所在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邹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孔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生活贫贱,干过了这些粗重的活,所以才掌握了许多这方面的技能。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充分的体会下层的疾苦,了解了他们的诉求。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孔子从小勤奋好学,在童年做游戏时,就常设俎豆、设礼容,学习礼仪。孔子15岁起,孔子便立誓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被称为六艺的技能。礼就是各种仪节、规程,包括行为容止,音是与礼相关的舞蹈,射就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计算,包括卜筮。六艺是贵族仕进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里面孔子最重视,也最精通的是礼。

凶就是丧礼,死了人的礼节,军礼就是打仗以前来誓师,打仗后来献囚,歌颂胜利。吉、凶、军,嘉就是婚礼,宾,诸侯之间朝聘,诸侯向天子觐见,他(天子)个别见你叫见,很多人叫朝。这五种礼里头每一个又分很多很多,最后号称周礼三百,仪礼三千,孔子就提倡这个礼。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日常生活礼仪的要求,红色、紫色的布,不用来做内衣、便服,夏天在室内穿单衣,出门则一定要套上外衣。加工食物要讲究,越精细越好,不吃切割得不合规定的食物。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去世了,孔子很伤心。但是当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给演员买一副椁的时候,孔子却不同意,他回答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置办椁,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下大夫,按照礼制,必须坐车不能步行。

其实孔子不仅是周礼明贵贱辨等列的坚决维护者,他对周礼也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孔子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局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强调仁是礼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孔子把治国平天下,解决当时的天下大乱的情况,把希望寄托在哪里呢,他寄托在提高人的素质。一个人闹不起来,两个人之间就存在人际之间关系了?人际之间关系怎么办呢,就用仁来解决,孔子非常重视人、关心人。

这个仁的本意,其实就是修身,就是修己,就是反省自身,那么人只有反省自身,才能自觉的按照该做的去做。所以孔子有一句话,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伟大,他说仁爱的仁,就是我们这个做人的人,只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应当有爱心,那么有爱心的表现就是亲亲,亲亲就是孝亲,就是孝敬父母。

周公创立的周礼是维护西周社会等级秩序与政治格局的规范,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春秋后期的社会状况了。进入春秋后期,不仅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也进入尾声,齐桓公、晋文公等实力强大的诸侯曾先后担当霸主,号令诸侯,周王只是听从他们摆布的、名义上的共主。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各国的卿大夫逐渐逐渐掌握的国政,国君又成为卿大夫手中的傀儡,随着卿大夫的兴起,原来只负责卿大夫家事的家臣们也开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呼风唤雨。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鲁、晋、齐等诸侯国都卷入了私室向公室夺权的斗争大潮。

春秋后期,鲁国的政治大权落在季孙,叔孙,孟孙氏号称三桓的三个贵族家族手中,国政把持在三桓中实力最大的季氏手中。晋国的国政为范、中行、知、赵、魏、韩六卿家族所把持,晋君已然被架空,六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齐国的国政落入卿大夫陈氏的手中,其他各诸侯国国政也沦入卿大夫手中。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企图除掉权臣季平子,反而被季氏驱逐,他不断请求齐国和晋国的支持,希望回到国内,但始终未能如愿。七年后,鲁昭公客死他乡,他的太子也没能继承君位。公元前504年,季氏的家主季桓子被家宰阳虎挟持,鲁政落到阳虎手中长达三年之久。

孔子和弟子在泰山边上遇到了一位在坟前哭得很伤心的妇女,孔子让弟子去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女子回答说: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女子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弟子们说,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孔子痛恨猛于虎的苛政,痛恨对于周礼的破坏、僭越,痛恨由种种争权夺利带来的战乱、苛暴,他认为正是礼制败坏,上下侵凌,造成了当时这种黑暗混乱的局面。

公元前501年,阳虎谋取季孙氏家主地位的行动失败,出逃晋国,已知天命之年的孔子终于迎来了出仕的机会。次年,他出任鲁国的司空,继而担任大司寇,孔子计划毁去三桓所有封邑的围墙,削弱三桓的势力,这一行动触犯了三桓的利益,在君权早已旁落的鲁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公元前497年,在鲁国不得志的孔子,怀揣着一个重建东周的抱负开始了长达14年的宦游生涯。这期间,他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一路颠沛流离,倍尝艰辛,他在匡邑被围困,在蒲邑被拘禁,得罪了宋国的权臣,仓皇离开宋国,困饿于陈、蔡之间,在郑国,他和弟子们走散,一个人仓皇地东张西望,被看到的郑人形容为丧家之狗。

天下之大,一路颠簸,他却找不到可以让他施展身手的弹丸之地。在诸侯国之间及诸侯国内部的权益博弈如火如荼、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孔子鼓吹的重振君主权威、爱义忘利、德政惠民、轻傜薄赋的理论实在引不起掌有实权、忙于争权夺利的卿大夫们的兴趣。公元前484年,漂流在外14年后,68岁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政治上的失意,老年的来临,使他断绝了仕进的想法,从此他专注于教育活动。

春秋后期,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着高贵的世系、受过教育,可以被称作贵族,但却很贫穷,实际的社会处境和普通平民差不多,这样的破落贵族后裔组成了贫困的士阶层。孔子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如此绅士背景,没有带给孔子什么实际的社会地位,曾经的贫贱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孔子广收学生,有教无类,宣布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能拿出十条干肉作见面礼的人,就可以做他的学生。

史称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寒微,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西周和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家臣主要由士一级的低等贵族担任,而到了春秋晚期,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跻身到士的阶层,进而在国家政治中展露锋芒。他们所依仗的不是自己的出身,而完全是自己的政治能力。孔子的弟子们,就是这样的士的先驱。

《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春秋时期政治生活中的必需品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成为及教学的主要内容。《六经》实际上在孔子以前已经有,孔子的他的工作是对它进6行整理,这是对传承中国文化,他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孔子弟子很多,也有比较亲近的弟子,比如说颜子、颜回,比如说子路,比如说子贡,比如说子张等等。这些弟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特点,这些弟子对于孔子的理解可能也有侧重,但是这些人和孔子,他们朝夕相处,形成了很深的感情。

公元前479年,孔子自作了一首歌,泰山其颓乎,梁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他的学生子贡听到后赶去看望他,他对子贡说: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天下明王不兴,没有人听我的,我快要死了。七天以后,孔子去世,终年73岁。孔子的一生,始终以周公为榜样,非常希望能像周公一样,在政治和文化上有所建树,然而,生不逢时,他的一生中基本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但是,孔子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上表现出了执道而行、不为其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孔子死后弟子们主动为他守丧三年,自贡甚至守丧六年,在当时,只有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丧三年的规定,而在礼制荒废的情况下,三年之丧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们,使他们成为自己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也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对汉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现在我们讲世界四大文明,儒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这四大文明大体上都是在这个时期里面形成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讲,就是说儒学,它是和那三大宗教并列的,现在影响人类最大的四大文明之一,所以(孔子)他不仅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代表之一。

孔子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上入朝堂、下进闾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和传统文化的轴心。孔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对世界文明也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606年的十月,做了22年郑国国君的郑穆公去世,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郑灵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灵”这个谥号是一个下谥,能得到这样一个谥号,说明郑灵公在位期间的表现好不到哪里去。实际上郑灵公在位时间不过才半年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做了一件事,而且还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说起来也挺悲催的。

中国通史第13集观后感孔子?

公元前605年的春天,楚庄王派使者送给了郑灵公一只巨大的甲鱼,郑灵公本来想将甲鱼养起来,又觉得太费事,不如直接满足口腹之欲,于是他在思考了几天后,终于让宫中的厨师将那只甲鱼宰了,煮成一锅羹汤,让卿大夫们也来尝尝鲜。

正在厨师处理甲鱼的的时候,公子宋和子家因为一些事情进宫面见郑灵公。公子宋是郑国出了名的吃货,他喜欢吃各种美食。两人走在进宫的路上的时候,公子宋的食指动了,公子宋遂示意身边的子家看自己的食指,他告诉子家,每次食指动的时候,他都会品尝到特别的美味,现在这食指动了,那就说明这天他还会享受到美味。

中国通史第13集观后感孔子?

看着公子宋激动的样子,子家不置可否,不过等他们进宫之后,却闻到宫中有别样的味道,公子宋问了一下,郑灵公就说厨师在准备制作甲鱼羹。郑灵公说完之后,发现公子宋和子家相视一笑,他还是好奇,就问两人笑什么。

子家就将路上公子宋食指大动的事情告诉了郑灵公,郑灵公一听,这是认准了甲鱼羹有公子宋的一份啊。凭什么呢?他郑灵公的东西,想让谁吃就让谁吃,不让谁吃就不让谁吃。你不是食指动就有美味送到嘴边吗,寡人就不让你如愿。

等到香喷喷的甲鱼羹做出来后,郑灵公派人将郑国的卿大夫们都请进宫中来品尝,大家围坐在一起,郑灵公派人一人给他们盛了一碗。但是唯独没有给公子宋。这对于公子宋来说就是彻彻底底的羞辱,他本来就是喜欢美食的人,再说别人都有份,唯独他一个人什么都没有,这不是郑灵公故意给他难堪又是什么呢?

中国通史第13集观后感孔子?

想他公子宋在郑国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地位尊崇,这个刚继位不久的国君居然如此羞辱于他,他如何能忍?

公子宋直接站起来,走到煮甲鱼汤的鼎前,也不管是不是很热、是不是有很多人看着他,他直接将自己的一根手指伸进了锅中,沾了沾甲鱼汤,然后拿出手指来放在嘴里吮了吮,旁若无人的离开了。

公子宋的举动吓坏了众人,但谁也没有说什么。等到公子宋回到家后,看着他那红红的手指,就开始寻思除掉郑灵公。但公子宋虽然在郑国势力很大,但毕竟不是郑国的执政卿,有些事做起来会遇到一些阻碍,也不是很方便,于是他直接知道执政卿子家,怂恿子家和自己一起将郑灵公杀了,然后重新扶立一个顺眼的国君。

作为执政卿,子家只要保有自己的位置就好,根本不愿意参与到弑君这样的事情中来,所以他对公子宋说:“就算是家里的牲口老了,都不忍心杀掉,况且是我们的国君呢?”

面对子家的不配合,公子宋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毕竟他要杀郑灵公的想法已经告诉了子家,他参与最好,如果不参与就得把他也除掉,所以他反过来诬陷子家有谋反之心,就势力来说,虽然子家是执政卿,但无法与公子宋的家族相抗衡,因此最终屈服于公子宋,两人合谋在这一年的夏天将郑灵公杀死了。

可怜郑灵公才继位不过半年的时间,就这样被杀了。郑灵公的被杀在郑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水花,毕竟他继位不过半年之久,啥都没有做,也没有几个人效忠于他,他死后,郑国人就准备让他的弟弟公子去疾继位,不过公子去疾却拒绝了,最终公子去疾的哥哥、郑灵公的庶兄公子坚继位,是为郑襄公。

郑灵公之前的郑穆公做了22年的国君,郑灵公之后的郑襄公做了18年国君,他自己这半年时间实在不够看,但他的死虽然在郑国看似没有啥影响,但在列国间却未必如此,孔子对这件事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春秋》中写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这里的公子归生指的就是子家,孔子认为造成郑灵公被杀的主犯是子家,而不是公子宋。公子宋固然作乱,但是子家作为郑国的执政卿,在知道公子宋的谋划下不仅不阻止,还被胁迫参与该事,这正是他势力不够的原因,正所谓:“仁而不武,无能达也。”从这里来说,孔子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郑灵公当初怎么也没有想过,楚国送来的那只甲鱼最终要了他的命,结束了他短暂的国君生涯。

0
回帖 返回游戏电竞

中国通史第13集观后感孔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