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大型草原马文化《千古马颂》可以深入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与传统。参观呼和浩特,可以从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中发现独特的草原风情。你可以漫步在满目绿色的草原之中,感受牧民们放牧的生活方式,体验古老的蒙古族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草原景色和独特的马术表演,为您的旅行增添难忘的回忆。
观大型草原马文化《千古马颂》,在呼和浩特如何寻找浓郁的草原风情?
谢谢邀请。观大型草原马文化《千古马颂》,在呼和浩特如何寻找浓郁的草原风情?是一个浪漫的话题。我想,回答这样一个话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关于《千古马颂》
因为观看过《千古马颂》,并参加了前年的第一届蒙古马文化周开幕,对《千古马颂》这个节目感触很深。早在2014年,该剧诞生于内蒙古保留比较完好的锡林浩特原始大草原深处,整个节目编排大气磅礴,通过述说马的千年历史和传奇,演绎了一场蒙古民族与马的深厚感情。人与马,在莽苍的蒙古高原,在那种独特的生存环境下,相伴、相随,不离不弃、生死与共,并各自繁衍后代,相互融合,成就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彪悍民族。
《千古马颂》最早的创作,只挖掘了“人类与物种的共生共处”,后来通过多次修改,在弘扬马的“弘毅”、“敢当”、“忠守”、“仁厚”、“自敛”之“五种品德”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当搬到舞台上,为了真实地体现那种苍茫、雄浑和自然的真实,便综合运用马术、蒙古族歌、舞、乐、杂技等艺术元素,特别是融合高科技声光电及全息影像技术,以全新艺术形式呈现了:马背家园的温情,百骏出征的壮观,草原儿女的情愫,千古马颂的绝唱,将人与马的情缘展现的唯美震撼。该剧目填补了内蒙古马文化实景演出的空白,凝聚了马背民族几代人的夙愿,堪称国内首创。是一部将文化与旅游深度交融,充分彰显内蒙古民族文化优势,展现草原人民自强不息时代精神的驻场演出。
《千古马颂》自创作到现在只在锡林郭勒演出仅20余场。如今,该剧早移位于呼和浩特市,南来北往的人们能更便利地观看。据统计,这些年间,累计有中、俄、蒙、美、德、韩国、新加坡、印度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28万观众观看了该剧。2019年,该剧斩获第八届中国旅游投资艾蒂亚奖中国最佳旅游演艺项目奖金奖。可以说,这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关于蒙古马
内蒙古跨度大,东西狭长,而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偏偏盛产闻名于世的“三河马”,却与蒙古马、伊犁马齐名。很早的时候去过三河马场,见过三河马的风姿,二十多年过去了,三河马的矫健姿态从未走出我的心里。三河马是我国优良的培育品种,体型较轻、头颈俊美,鬐甲和胸廓发育良好,速度、耐力兼优,是用于赛马的首选品种!而今随着马产业的萧条,似乎三河马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而蒙古马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品种之一,体格不大、四肢粗壮有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生命力都极度顽强,素有“铁蹄”之称!或许这个世界前进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马蹄亢奋的速度,蒙古马渐渐融入千万年的历史长河。在蒙古马渐成符号的今天,它留给世人的该是深深的思考?
这片高原因为马的见证和历史积淀而变得高贵,变得神秘和高深,犹如天地间唯一的福地,随着草原一路向西的过渡,当大漠驼铃映着日月之光慢慢走来,蒙古马似乎要回望那些青青的草原,因为苍茫就在眼前,而身后那些留下的足迹无法磨灭。
蒙古马从辉煌走到无声无息的存在,不是地域的变迁,而是时光的变迁因果。今天,马让我想到忠诚、不屈、奋发和直前,让我想到一种理应被崇尚的风骨,因为这个世界需要马的精神来支撑。我喜欢马,那是因为马儿拥有坚定顽强的品质,有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甘当坐骑的奉献精神,有敢爱敢恨的性格。它忠实于主人,忠实于朋友,更有敢于撂蹶子,勇于进取的精神。
蒙古马的历史是千古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千古不朽。蒙古马不仅属于这片高原,属于蒙古族,它更属于华夏,属于这个没落的星球。于是,我理解了举办蒙古马文化周的初衷。我们紧紧地抓住它,拉回它已经踏入历史长河的前蹄,要继续感悟那种不朽的精神。
关于草原风情
呼和浩特作为大草原的都市,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当然对草原寄托了无限的情感。而呼和浩特离真正的原始大草原还有一段距离。其周边的小草原众多,虽然算作是大草原的缩影,却没有原始的大气、壮阔和神秘,有的只是安宁和清净,风吹草底,风情万种。
呼和塔拉草原距离呼和浩特市最近,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的主会场,也是第一届马文化周开幕式的主会场。在这里欣赏《千古马颂》有一种不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实和追思的融合,是苍穹和天际的连接,是奔腾和柔情的绽放。
呼和浩特特色民俗?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
每年8月前后
呼和浩特一年一度的大型旅游交易节自从1991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以后,每年的8月前后都会举行。它是在那达慕大会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远比过去的那达幕大会要丰富。
看点:盛会一般都会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赛马场举行开幕式,并邀请来自世界各国、港台及国内各界人士参加,节日隆重热烈,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安代舞、摔跤(即搏克)等表演节目,最引人注目的是男子“三艺”比赛。
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
每两年一次
每两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各旗、县乌兰牧骑均前来参加会演,而且组织专家评审,定出名次。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他们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事业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乌兰牧骑艺术节有时与内蒙草原旅游节、内蒙那达慕大会(蒙古游戏节)同时举行,既可增添节日欢庆气氛,又为开展草原旅游事业助兴,是内蒙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乌兰牧骑建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他们多为艺术院校毕业生,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艺术修养。如著名作曲家图力古尔;歌唱家牧兰、拉苏荣、朝鲁;舞蹈家熬德木勒、敖登格日勒;曲艺表演艺术家道尔吉仁钦;马头琴演奏家达日玛等。
昭君文化节
每年7-8月
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坐落着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以纪念在历史上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王昭君。呼和浩特市将文化节以“昭君”命名,旨在“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昭君文化节的前身是昭君庙会,当时主要是集中在呼和浩特市昭君墓举行一些民俗文化活动,1999年始改称昭君文化节,经过几年发展,昭君文化节已成为一项集文化、经贸、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每年的昭君文化节期间,呼和浩特市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文化界、商界名流及游客参加,昭君文化节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100个民间艺术游活动之一。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与青岛国际啤酒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宁波国际服装节等同时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影响力节庆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