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乐曲的编谱主要依据古籍记载和历史经验,常用的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音乐家们会在琴弦上挂上不同材质的小物件,例如丝线或竹片,以增加音色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他们也会在音乐中加入一些传统的元素,如戏曲中的角色扮演、民间传说等。通过反复练习和改进,才能创作出优美的古乐曲。
中国古乐曲是怎么编谱的?
目前这个问题是“古人为曲子记谱时如何记录节奏?”,没有任何补充说明,我不知道这是在说“中国古人"还是"外国古人",我也不知道这个”古人“是指的史前洞穴人还是指说所有生活在解放之前的人···好吧,原谅我想多了,不过由于这个问题确实范围过广,所以我尽量答得全面一点。
当然,我也会尽量写得通俗一点,不过如果你想更加深入的话,我会在文尾留下我写这个答案所用的参考资料,并留下链接···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记谱法的发展”这个角度来回答。
首先是中国记谱法,中国传统的记谱法最广为流传,或最有代表性的应为以下几种。
1、早期鼓谱
2、文字谱
3、减字谱(古琴谱)
4、工尺谱(早期的形式为燕乐半字谱)
我分开说······
1:早期鼓谱这个叫法其实不太严谨,它来源于中国最早可以查找到的“乐谱”——成书于汉代的《礼记》。《礼记·投壶第四十》这一篇详细地说明了“投壶”这种礼仪游戏的规则,这篇文章相当于是一份桌游攻略。其中有鲁鼓和薛鼓这两种游戏道具的“乐谱”。
乐谱是长这个样子的:
鲁鼓 ○□○○□□○○半 ○□○○□○○○○□○□○
薛鼓 ○□○○○○□○□○□○○○□○□○○□○半 ○□○□○○○○□○
然后,没了
“○”、“□”、“半”都是演奏符号,具体表示什么我没有查到,不过从中国传统记谱法特点来说,我推测“○”和“□”可能是表示强拍和弱拍,“半”可能是击鼓边之类的特殊奏法或者是休止符号。
让我们来推测一下这种记谱法的功能(相关资料太少了嘛-_-|||):它可以记录不同音(音色)的出现顺序,但它没有记录音高。它应该可以简单地记录一些基本的时值(似乎都是单位拍,),可能可以记录强弱拍(力度),但从现有资料来看的话,它可能难以记录绝大部分节奏型。
∨
换一口气
2:再说说文字谱,我们最早可以找到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的抄本,这是中国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正儿八经“的乐谱了,这个抄本是唐代的,但此谱前面的”序“中自称成书于六朝时期,作者是南朝梁的丘明(A.D. 493-590)。目前学界有看法认为文字谱起于六朝之前,流行于隋唐时期。
这个谱子是长这样的:
前面的是序,“幽兰第五”之后就是正谱了。
我把前面的几句用简体字给各位打在下面:
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 中指急下与拘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 起食指散缓半扶宫商 食指挑商又半扶宫商 纵容下无名于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于商角即作两半扶挟挑声一句 缓缓起中指当十竖案商缓缓散历羽征无名打商食指挑征一句 大指当八案商无名打商食指散挑羽无名当十一案宫无名打宫微吟一句(空格是我自己加的方便各位阅读,加的地方可能有问题,仅代表我个人的理解,希望同样关注此问题的同学指正并完善。)
从中可以看出,文字谱虽然看似详细地记录了乐曲的音高和演奏方法,但是并没有记录具体的时值、力度和速度这些基本的节奏信息,它通过“中指急下”,“缓缓起中指”这样的描述体现出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对节奏的重视远远比不上对“感觉”的重视,这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的音乐演奏者很多同时也是文人,这些人对乐曲的功能性的关注一般都超过对音乐本身的关注,这有点类似所谓的“文以载道”吧···
(我也在思考 @梅迪 的那个答案,也许演奏法本身也带有节奏信息)
3:减字谱:这个是最让我头疼的问题了,因为唐代以后中国的记谱法就开始分为两大系统,既古琴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工尺谱),虽然我是学民乐的,但我更多接触的是工尺谱系统,减字谱系统的知识相对比较缺乏,我尽量多翻翻资料,争取把这个问题回答好一点,当然各位也可以帮忙@一下学古琴的大神们,多谢多谢···
减字谱出现于唐朝中期,创作者是以曹柔(A.D. 730-?)为代表,减字谱的记谱符号是由某些字的一部分直接或拼接而成。相对于文字谱它“字剪而义尽,文约而音该“(明·张右衮)关于如何阅读减字谱,可以参看这篇《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
回到题目,减字谱最大的问题就是节奏的记录,节奏无明确标示一直是减字谱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很有可能是人为造成的,古琴传授一直有“传曲不传谱, 传谱不传句”(语出朱权《神奇秘谱·序》)的说法。出于对高深技巧和知识的垄断需求,很有可能是导致减字谱记谱法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也有很多人想要改变这一点。近代以后大概有这些关于减字谱记谱的改革的尝试。
1、清代徐祺《五知斋琴谱》(A.D. 1722):书中使用了长短、粗细不等的续线及谱面标注的一些符号,书中的范列当中提到过“ 句读圈断以警浑弹⋯⋯长笔直竖以醒急连, 轻重缓连勿浑看”,这些续线和圈短可以说是带有节奏信息的。同时此书也会通过文字补充演奏者演奏的方法,这有点类似于文字谱。
2、清代张鹤《琴学入门》,加注点拍,标记重音,和《五知斋琴谱》一样,有文字补充。
3、同简谱和五线谱同时使用,简谱和五线谱主要记录音高和节奏,减字谱则主要记录演奏法。这种是现在比较常用的一种古琴记谱法。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这几种减字谱的不同:
普通减字谱
《五知斋琴谱》的减字谱(注意加粗的线)
《琴学入门》的减字谱(和工尺谱并用)
《古琴演奏法》的减字谱(和五线谱并用)
随便找的减字谱(和简谱并用)
(这样贴图可能会有误导,最早的古琴谱应该是没有”圈断“这种高级货的,希望大神帮忙证实一下。)
从中可以看出节奏记录一直是减字谱的缺陷,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得到解决。
4:终于到工尺(che)谱了,根据顾恺之吃甘蔗理论,我把最熟悉的放在最后了。虽然现在音乐学院已经不用工尺谱了,不过花点时间学一下可以帮助以后阅读戏曲唱本的说···
工尺谱也没有准确的时值符号,但有一套节奏系统。通过在音符旁边标记板(强拍)眼(弱拍)就可以记录拍子出现的位置,以及每个音在第几拍子出现。这套系统我认为是由于合奏的需要而出现的。这也使得工尺谱具有了节拍(Meter)。(传统的节拍主要有:散板(写有符号”サ“) 流水板(类似1/4拍)一板一眼(类似2/4拍) 一板三眼(类似4/4拍)等,单拍子居多。一些特殊的剧种或吸收了少数名族音乐的乐曲会有一些特殊的节拍,也有出现复拍子甚至混合拍子的情况。)
让我们来看看实例吧,这算是俞老的一个书法作品,不论词曲,唱本很多都是长这样的:
可以看出一个工尺谱唱本主要有三个部分,1、唱词 2、音高(更准确的说是唱名) 3、节奏(音高上面的那些符号)
12月份西安大唐不夜城有演出吗?
2021大唐不夜城有演出,演出时间表如下:
梦回盛唐光影秀
光影秀
20:00-20:03、20:30-20:33、
21:00-21:03、21:30-21:33
3分钟
御苑门外
大唐铁甲武士巡园
马队巡游
13:00-13:20、14:00-14:20、15:00-15:20、16:00-16:20、17:00-17:20
20分钟
园区主环路
芙蓉雪秀
山体3D光影秀
19:20-19:25、20:50-20:55
5分钟
银桥飞瀑
大唐鼓宴
鼓乐
14:00-14:15、15:00-15:15、
16:00-16:15、17:00-17:15
15分钟
长安码头街区
千秋寿宴
情景式展演
13:30-13:55
25分钟
仕女馆
鹦歌燕舞
鹦鹉游戏互动
13:00-13:20、15:00-15:20、17:00-17:20、18:00-18:20
20分钟
双喜临门
情景式展演
14:15-14:30、16:15-16:30
15分钟
胡市风情
情景式展演
15:00-15:15、17:30-17:45
15分钟
曲江胡店
胡姬酒肆
轻歌舞小品
15:35-15:45、17:00-17:10
10分钟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仓鼓乐传承曲目展演
鼓乐
13:30-13:45、14:30-14:45、16:00-16:15
15分钟
盛世长安
唐长安城沙盘光影展示
11:00-11:12、12:00-12:12、
13:00-13:12、14:00-14:12、15:00-15:12、16:00-16:12、17:00-17:12
12分钟
紫云楼一楼
音乐喷泉
喷泉表演
11:30-11:36、12:30-12:36、13:20-13:26、14:20-14:26、15:30-15:36、16:30-16:36、17:30-17:36
6分钟
紫云楼北广场
时空之梦
大型激光水舞表演
19:30-19:40、20:30-20:40
10分钟
大型唐代宫廷燕乐--《鼓》
18:00-18:50
50分钟。
备注:1.开、闭园时间为:9:00——22:00(21:30清园)。
2.此时间自:2021年3月1日起开始执行,演出地点及演出内容可能会受天气、气温等影响变更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