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延边从古至今的历史大事件,你知道多少

10分钟前阅读2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4791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5839
  • 回复0
楼主
吉林延边位于中国东北部,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活动,如长白山下的哈达湖、图们江上的金城滩等,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延边也是满族人的聚居地,满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延边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吉林延边从古至今的历史大事件,你知道多少

图们江流域除敦化外,包括延边的大部分,因此图们江流域的历史基本上也可以说就是延边地区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类的足迹已经深嵌在延边的沃土上,而后又经过了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晋时期(铁器时代),唐•渤海国、辽金东夏国和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现在,就请各位跟随小编漫步于千万年前的历史世界,面对古人类遗物追溯其历史,探索延边的远古遗风。

安图人——旧石器时代

吉林延边从古至今的历史大事件,你知道多少

吉林延边从古至今的历史大事件,你知道多少

延边因地理位置靠北,冬季严寒,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较晚。1963年在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石门山南坡发现了一处洞穴遗址,次年5月出土了丰富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右下前臼化石,此后以这枚牙齿化石命名为“安图人”,是属于智人类型的古人类。这是在吉林省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也是在图们江流域发现的唯一的人类化石。我们把人类普遍使用打制石器的发展阶段称为旧石器时代,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是狩猎和采集活动。安图人所处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后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6000年,相当或略晚于河套人文化时期。“安图人”的发现,证实了最晚从26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延边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

吉林延边从古至今的历史大事件,你知道多少

和“安图人”共生的哺乳动物有鼠兔、狼、棕熊等十科十六属十九种,其中四个除了灭绝种外,大部分都是现代动物群的属种,而化石种类的属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在延边博物馆你还可以亲眼看到特别巨大的猛犸象牙齿化石。这个时期,“安图人”生活环境的植物类型有云杉、冷杉等冰缘气候指示植物,这说明当时气候是相当寒冷的,按照现在云杉生长的气温推算,那时“安图人”洞穴及周围的气温比今天要低5°C。虽然气候比较寒冷,但是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安图人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安图人”的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历史在延边地区的空白,证明了26000年前人类就在延边大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金谷遗址换新期——新石器时代

人类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之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骨角器,并发明了陶器。由以往的“掠夺型经济”发展成“生产型经济”,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养畜业。而延边地区发现的遗址均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学术界将延边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初步定名为“兴城下层文化”,年代大约在距今5000~4000年之间。在图们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约有十余处,其中经过清理发掘,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为龙井市德新乡南10 公里的金谷早期遗址。在金谷早期遗址中,出土了磨制石器和带有“人”字纹、“雷纹”等纹饰的陶器等350 多件,经碳14 测定,其年代距今为4410-4540 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除此外,还出土了海贝器物,这说明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和相距数百里的滨海地区有过往来。

金谷早期遗址的发现,说明远在4500 年前,相当于中原夏代以前,图们江流域已从旧石器时代进入到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遗存的痕迹除了金谷早期遗址外,还有珲春的南团山遗址和和龙的兴城遗址。

青铜稀少铁更缺——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约相当于中原的夏至战国时期),是人类制造和使用金属器的第一个时代。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多用于制造礼器和兵器,而生产工具则仍然以磨制石器为主。

延边地区青铜时代的青铜器并不发达,仅出土了少量的青铜饰件和工具,未见青铜容器。受中原及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磨制石器开始增多,打制石器逐渐减少,骨角器比较发达。陶器种类增多,器表纹饰消失。延边地区发现的青铜时代遗存,目前被划分成了早晚有别的两个考古学文化:一是兴城上层文化,年代较早;二是柳庭洞文化,年代较晚。

兴城上层文化主要以和龙市兴城遗址出土的第三、四、五期遗存为代表,年代约相当于夏商时期。遗迹多为半地穴式房址,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仍然使用少量的打制黑曜石石器,骨角器比较发达。年代距今4000~3700年。与三期相比,兴城四期的出土文物从一些细微处有所变化,比如压制的黑曜石矛,其工艺精湛令人叹服,打制技术已到了巅峰;小骨针,制作精细如同现在的缝衣小针,难以想象当时高超的穿孔技能;陶塑人头像虽然小却是三千多年前人类的杰作,是在延边发现的历史最悠久的人像。陶器已经开始烧制并使用深腹罐、垂腹罐和敛口罐。

对死去的亲人进行埋葬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延边地区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墓葬,青铜时代墓葬发现于延吉市小营镇河龙村新龙屯北1公里的西向山坡上。1991年对新龙墓群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石圹封土墓8座,根据墓形制与出土文物石器、陶器、骨器等,初步判断是兴城上层文化人类的墓群。

柳庭洞文化是以1973年发掘的龙井柳庭洞遗址命名的,年代晚于兴城上层文化,约相当于两周时期。柳庭洞文化的磨制石器,制作精良。陶器表面都是没有纹饰的素面,基本器类为筒形罐、钵、碗、豆等。在器口上不见类似兴城文化陶器的齿状花边纹。到了柳庭洞晚段,陶器的上腹部出现了乳突耳、鸡冠耳或瘤状耳。

属于该文化的典型遗址和墓群,还有龙井金谷南山遗址、汪清百草沟遗址、图们新华墓群、河西北山墓群等。其中,百草沟遗址位于汪清县百草沟山谷平原的中部。1952年发现,1953年发掘。遗址分上、下两层,下层遗存为青铜时代的柳庭洞文化。百草沟遗址面积之大,内涵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图们江流域的同时期遗址中实属少见,因此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该遗址中还出土了卜骨,也就是原始的占卜器,选用了羊的肩胛骨,在肩胛骨上留有明显的占卜火灼痕。卜骨的发现意味着当时已有占卜活动及原始信仰的存在。

延边青铜时代人类经历了约一千八百年历史,即和龙兴城上层文化~图们河西北山墓的发展过程。这种以石器、陶器、骨角器为主要工具,使用传入的小青铜器的生产生活模式,就是延边青铜时代不发达的物质文化特性。

青铜时代之后是铁器时代,铁器时代在延边的遗存较少,主要有珲春一松亭遗址和窟窿山遗址。珲春一松亭遗址位于珲春市哈达门乡一松亭村,北依陡峭山岭,南临珲春河。年代为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它是东北亚最早时期的铁器文化遗存之一。而窟窿山遗址位于图们市凉水镇庆荣村东部高力岭山脉南端东侧图们江冲积盆地上。遗址的下层文化内涵和年代大致与一松亭遗址相同。1961年初确定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升级为省级保护单位。

这一时期,有两个民族需要介绍给大家。一个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也被称作“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其分布,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史书记载,战国以后,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直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又重新出现。而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史家多认为是属于肃慎系统的中国古代民族,与肃慎有密切的洲源关系。

另一个民族就是挹娄。挹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来源于肃慎,是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前后约有600余年。挹娄族称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西汉),挹娄一词,含义有两说:一是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二是与满语“叶鲁”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挹娄用作族称,即“穴居人”的意思。挹娄称号本是他称,时间长了成为族称,然而直到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他们向中原王朝纳贡还自称肃慎。挹娄源于肃慎,参考诸史,有明确记载,是可信的。到南北朝时期,挹娄势力衰落,而与挹娄为同一近亲群体的勿吉势力兴起,史书对勿吉记载见多,但挹娄仍然存在。挹娄有渔猎业、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历史上有名的“挹娄貂”反映出捕貂是为获取貂皮向中原王朝纳贡和与中原居民或邻近民族的交换。

团结文化显沃沮——汉晋·沃沮时期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二、三世纪,北沃沮人成为延边地区的主要居民,分布在南至图们江、东到日本海、北达兴凯湖附近地区,他们创造的文化被命名为“团结文化”。“团结文化”是以黑龙江东宁市团结遗址下层遗存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俄罗斯滨海地区发现的这一文化,被称作“克罗乌诺夫卡文化”。

沃沮,也称为勿吉、窝集、乌稽等都是“勿吉”的音转,意为“森林部落”,是我国古代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满族的先祖。沃沮属濊貊系统,可分为北沃沮与南沃沮。有南北二国,南沃沮又名东沃沮。北沃沮人主要居住在我国今黑龙江省的东南和吉林省的东北地区,还包括今苏联沿海州的一部分;南沃沮(东沃沮)主要居住在今朝鲜东北地区。

在沃沮形成的早期,由于其管辖权在汉四郡和高句丽之间摇摆,沃沮一直没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公元前一、二世纪沃沮成为高句丽藩属。公元前194年,卫满联合古朝鲜内部反对国王的政治势力发动政变,建立卫满朝鲜,随后进行扩张,势力范围扩及延边地区,北沃沮人归属于卫满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朝攻灭卫满朝鲜,并设郡管辖,延边地区归属于汉玄菟郡。244年,曹魏攻打高句丽时,高句丽东川王曾暂退到北沃沮。285年扶余王储在遭到北方游牧民族袭击时也曾逃到沃沮。活动在延边地区的沃沮人在漫长的年代里利用江河流域的冲积平原、河谷盆地,以经营农业为主,过着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沃沮人以农业经济为主,大多在沿河平原或盆地定居,社会形态依然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生产工具中大量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并有骨器和少量铁器。北沃沮人尽管还停留在原始氏族部落联盟阶段,但是他们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出具有明显特征的物质文化,在延边地区留下了丰富的遗迹。

延边境内的沃沮遗存较多,居住址和墓地都有发现,其中汪清百草沟、珲春一松亭、龙井大苏、延吉民主二队、图们下嘎等地都曾进行过考古发掘。尤其延吉盆地是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布尔哈通河流域的北沃沮文化遗存集中分布在这个盆地及其边缘的丘陵上,延吉市郊区尤为密集。

《三国志•东夷传》载:沃沮人“无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长帅”。“人性质疆勇,便持矛步战”。说明北沃沮居民村落都有长帅,即部落首领,但是各部落之间的联盟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是经常发生的。这从这一时期的矛、镞、剑、棍棒头一类战斗武器的大量出土得到印证。因此部落组织不仅是生产单位,而且也是对外战斗的单位。沃沮人房屋遗迹虽然仍为半地穴式,但已经出现了围绕穴壁而筑的火墙,它是今天东北地区广泛使用的火墙、火炕的雏形。一种被称为瓮的陶器,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缸。而沃沮人使用的陶器大小俱全,形式多样,罐形器最大的特点是多有对称的柱形钮把,既搬拿方便,又具装饰作用。此时还出现了分工明确的盆、碗、钵等多种器型。此外,还有一种底部有孔的器物是甑,可以把它置于罐或釜上,用来蒸熟食物,相当于今天的笼屉。

北沃沮文化遗址,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勤劳勇敢的北沃沮人创造自己具有明显特征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受到了申原地区先进文化和周邻民族的文化影响,因此,北沃沮人的文化与周围地区的物质文化相比,除有明显特征以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出土的陶豆、陶甄、仿铜石矛、铁键等,都与中原战国,两汉时期的同类物相似,反映了北沃沮文化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而在汪清县百草沟镇新华闾墓群中发现的铜币汉五铢是西汉时期铸造流通的货币,这枚汉五铢显示曾经沃沮人与西汉文化有过接触。

高句丽统沃沮灭——高句丽时期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国,定都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高句丽建国后不断向外扩张,公元前28年灭北沃沮“以其地为城邑”,在珲春境置“栅城”。据朝鲜古代书籍《三国史记》记载,“太祖大王五十年(公元100 年)秋八月,遣使安抚栅城”。从考古资料可以证实,图们市长安镇磨盘山遗址、和龙市长仁江北古墓群,均为高句丽时期遗址。南北朝时期,史书上不见北沃沮的名称,开始出现了勿吉白山部、靺鞨白山部的名称。这是因为自晋以后,长白山东(今珲春和延吉一带)逐渐被勿吉或靺鞨白山部所占据,北沃沮可能晋以后己更名为勿吉白山部或靺鞨白山部。后来,靺鞨白山部一直受到高句丽的统治。靺鞨在魏晋时,与中原联系较少。从公元475年以后,与中原联系日渐增多。其后,隋唐期间,中原王朝同高句丽多次发生战争,靺鞨族随同高句丽多次参与对隋唐的战争。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靺鞨白山部人口大部迁入唐朝内境,延边地区人口骤然减少。靺鞨白山部居地,主要是现在的延吉、珲春为中心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有精兵三千,一遇到高句丽征战,每次都作为前锋冲在战场前面,成为高句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吉林通志》卷十沿革写着:“北沃沮则为今珲春全境,即今珲春、延吉一带”。高句丽的统治者对被其征服的北沃沮十分重视。根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国王不但自己亲自巡视北沃沮,而且还派官员到北沃沮安抚北沃沮人,同时还在遇难时到北沃沮避难。

目前限于认识,高句丽统治时期北沃沮的遗迹,尚未能辨认,至于靺鞨白山部的遗迹也不多。高句丽统治时期遗迹主要有几座古城,大致分布在以萨其城为中心的珲春市境内和以城子山山城为中心的龙井市、延吉市境内。萨其城位于珲春市杨泡乡杨木林子村东南约1.5公里处高山上,依山势修筑,用石块砌筑城墙,附近平地上有杨木林子遗址,其形制和布局,与集安县高句丽丸都山城和国内城相似,出土的瓦类也与丸都山城出土的完全相同,应是一座高句丽时期的山城。位于萨其城附近的有温特赫部城、石头河子城,其中石头河子古城从石筑的城墙、出土的高句丽式的纹饰板瓦以及渤海时期的瓦片看,应是高句丽统治时期始建,渤海沿用的古城;到了渤海时期,则成渤海通往日本的“日本道”上的一座扼守交通的军事城堡。在城子山山城附近的有兴安古城、东兴村古城、仲坪古城、土城屯古城等。除此之外,还有和龙市龙渊遗址,汪清县的河北古城等。

渤海古城展辉煌——唐·渤海时期

沃沮到隋唐时期,改称靺鞨。粟末靺鞨部本是公元7世纪东北地区古代民族靺鞨族(肃慎后裔,满族祖先)最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因生活于粟末水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粟末二字至辽金时期转写为“宋瓦”,到明清时期又转写为“松花”,粟末水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实际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干建立的政权。公元698年,契丹首领李尽忠杀营州都督反叛,靺鞨首领大祚荣领其众亡命东奔,在其“挹娄”故地建国,自称“震国王”。713年,唐朝遣使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专称渤海。762年,唐下诏书将渤海升格为国,第二年册拜大钦茂为渤海国王。渤海国历经“武王”大武艺、“文王”大钦茂等十多代王的统治,一直到10世纪初,契丹攻陷了渤海控制的辽东;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及渤海全境,渤海灭亡。阿保机灭渤海以后,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作为由渤海国到契丹直接统治的过渡阶段。982年,辽国(契丹)撤销东丹国,改为东京道。渤海灭亡后,遗民不愿接受契丹统治,一方面进行激烈抗争,建立了定安国、兴辽国、大渤海等反抗政权,但都被镇压,并且渤海故地也在战乱中遭到极大破坏,使渤海文明遭遇毁灭性的浩劫;另一方面则大批外逃或被强制迁移,渤海遗民的迁移大致有四个方面,占人口一半左右的人留居故地和迁入女真地区,金朝时期对他们的同化政策使其融入女真族之中;被辽国强迁到契丹内地和辽东地区的遗民,人数在100万以内,后来一部分融入到蒙古族,大部分融入到汉民族。投奔到高丽的遗民,人数在30万以上,朝鲜半岛的陕溪太氏就是渤海王室大氏的后裔。投奔到中原内地的遗民数量很少,很快都融入到汉民族中。

渤海国长达二百二十九年间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扩大疆域,先后统一了靺鞨七部落,全盛时期渤海国疆域东到大海(包括现在俄罗斯滨海南部的日本海),南与新罗泥河为界(今朝鲜北部龙兴江以北),西临契丹(今辽河以东的辽东地区),北至黑水靺鞨(今松花江流域),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封建强国。

渤海国的行政区划模仿唐朝,实行五京制,下设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其中中京显德府是今天的和龙市西古城,东京龙原府是珲春市八连城。渤海国曾经历四次迁都,大祚荣开国时都城为东牟山旧国,位置在今吉林敦化市;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也就是和龙市古西城;755年迁至上京龙原府,也就是珲春市八连城;785年迁至东京龙原府直至灭亡。

渤海与新罗互为邻国,两国虽然同为大唐东藩,但关系紧张,而与日本的关系相当友好。据记载,渤海国从727年始,一共向日本遣使34次(3次遭遇海难覆没),日本则向渤海遣使13次,直到东丹国时期仍有遣日使臣。渤海曾开辟了穿梭于日本海的“日本道”,路线从渤海东京龙原府,就是现在的珲春市出发,到盐州(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港,横渡日本海,抵达日本门户太宰府(今九州福冈)或其他沿岸港口。

延边地区是渤海国早期的政治中心,至今留存着大量渤海国时期的城址、墓群、建筑址等遗存。

曾作为都城之一的中京显德府西古城城址位于和龙市东北约24公里。城址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城墙以土夯筑。内、外城的平面均呈长方形,外城墙周长约2720米,内城周长约993米。外城南、北门和内城南门均开在城墙中央,构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西古城城址的宫殿建筑布置在内城的北部,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各单体建筑之间有廊衔接,并由廊庑、隔墙将宫殿建筑划分成多组院落。位于内城北部中央位置的两座大型建筑基址,呈南北向布置,中间设廊道相通,为“工”字殿形制,是西古城的主要宫殿建筑。另一个都城——上京龙原府也就是八连城城址位于珲春市区东约6公里。城址也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城墙土筑。外城平面接近方形,周长约2904米,内城长方形,周长约1068米。外城和内城南墙中央设置城门,构成全城的中轴线,同西古城布局基本相同。

除了和龙西古城遗址、珲春八连城遗址外还有多处京府以下级别的中小型城址及山城等遗迹,如位于敦化市西南贤儒镇城山子村一座孤立高山上的城山子山城,为渤海早期遗址,现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敖东城,也称鄂朵哩城、鄂多里城和阿克敦城,位于敦化市东南的牡丹江北岸。1961年被列入吉林省重点保护单位。

延边还是渤海国时期墓葬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已发现的渤海墓葬数量众多,遍布全州各地,包括敦化市六顶山古墓群、和龙市龙头山古墓群、和龙市河南屯墓葬等高等级墓葬。六顶山古墓群在1961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和龙市头道镇龙海村西龙头山上的龙头山古墓群是渤海王室、贵族的坟茔地。第三代王大钦茂的次女——贞惠公主的墓志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馆;贞惠公主的四妹——贞孝公主墓内出土的花岗岩质墓志保存完整,收藏于延边博物馆。墓志文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有序有铭。序文记述公主一生的行状,铭文对公主表示赞颂和悼念。墓志通篇浸透着儒家思想和封建的伦理道德。在贞孝公主墓内东、西、北三壁,横排有竖立的十二人物壁画,其人物大小均等,约在1.13—1.15米,是迄今为止唯一留下的渤海壁画,第一次向世人展现了渤海人的形象。渤海国还有一个谜题,就是二十四块石遗址,它是由并排三行、每行八块石排列,石块长宽在0.5米以上,高出地表0.5米左右,行距3米左右。二十四块石,迄今共发现十二处,分布于延边州的敦化市、图们市、汪清县境内和朝鲜咸镜北道等地区。

改朝换代频迁徙——辽金元时期

辽金时期的延边地区先后属于或受制于东丹国、女真大王府、上京路、东夏国。这一时期,延边地区的城市建设、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文化艺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发现了许多辽金时期的遗迹和遗物。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各民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生动写照。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渤海、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谱写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

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947年,改国号称辽,都临潢。契丹建国后拓展领土,于公元926年攻灭渤海国,在其地设东丹国,册封皇长子耶律倍为王,管理其境,延边一带归属契丹东丹国。公元928年,东丹国迁都于东京(今辽阳),强迫延边地区渤海人移居辽阳一带。公元982年,辽废东丹国。辽在原东丹国全境设5道,延边州属其东京道。渤海人迁徒之后,女真族多聚居在延边州及其周边地区,辽在此地设蒲卢毛朵部大王府、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等,管辖其境。

辽朝对延边地区的治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东丹国时期、蒲卢毛朵女真大王府时期、辽女真节度使完颜部联盟时期。其中,蒲卢毛朵女真大王府的治理时间最长,而这个时期也恰好是辽朝的鼎盛时期。蒲卢毛朵女真大王府辖境主要是现在的延边海兰江流域和朝鲜咸兴之间。

公元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称帝,建立金国。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在全国设6京19路,延边地区的东南部属曷懒(海兰)路,西北与西南部属会宁府,隶属于上京路(治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境)管辖。有人考证认为,和龙西古城是曷懒路总管府的治所。这座城周长2080米,有瓮城、马面、角楼、护城河等设施,是延边境内保存较好最为典型的一座辽金古城。根据在和龙市西古城附近发掘的金代“知审计院事印”、“上京路万户钢字号印”,以及在延吉、和龙、珲春等市发掘的猛安、谋克的古印,都说明金朝在海兰路境内推行“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

座落在珲春市三家子乡古城村内的斐优城是珲春河流域保存最为完好的辽金时期古城,已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城的内外,除存有一些渤海时期遗物外,还可采集辽金时期的各种瓦和陶器残片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从古城内外曾出土九方铜质官印,有崇庆年号的“勾当公事威字号之印”一方;天泰年号的“副统所印”一方和“行军万户之印”三方、“勾当公事天字号之印”一方;大同年号的“副统所印”和“尚书礼部之印”各一方;无年款的“勾当公事之印”一方和两颗人纽小铜印记等。据考证,“崇庆”为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年号,“天泰”和“大同”是金末东夏国相继使用的年号。官印是政权的象征和凭信物,在此城内外出土如此之多铜印,充分证明斐优城是金代及金末东夏国的重镇。

公元1206 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在此期间,I215年10月,金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在东京辽阳称天王,国号大真,改元天泰,定都东京(今辽阳)。蒲鲜万奴于1216 年被蒙古和反金起义的契丹耶律留哥联军击败,1217年迁入女真故地后改称“东夏国”,定都开元,下设南京、率宾和开元等路,控制东至大海、北抵松花江、西与耶律留哥领地相接的大片领土,延边地区属于东夏境地。后来东夏迁到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山城。据史书记载,东夏国国王蒲鲜万奴一度住在磨盘村山城中。1233年元军攻破南京,擒杀蒲鲜万奴,东夏国灭亡,存国十九年。1961年城子山山城被列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71年,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延边地区隶属于元朝的版图。元朝在全国分设10个行省,下设路。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下设6路、1府。1928年,和龙市出土“开元路退毁昏钞印”,表明延边地区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1986年在敦化市新房子村发现元代窑藏一处,在窖藏埋藏有40多件瓷器。瓷器种类为碗、盘、碟、盅等四种。窖藏中出土的瓷器均为元代烧制的钧窑系瓷器。

建州女真立根本——明朝时期

延边地区自金代开始,一直是稳定的东疆。这里的古代居民经过近千年的更替与融合,已经成为女真族为主活动的地域。到明代末年,建州女真在此崛起并南下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公元1368 年,朱元障建立明朝,并于1388 年平定整个东北地区。在东北先后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等进行管辖。延边地区属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辖境。据《吉林通志》记载,明初在吉林省境内设立的羁縻卫有70多个,集中在今吉林市附近和延边一带。其中建州卫于1403 年在图们江流域设置,后迁移到浑江、苏子河流域。公元1411年( 明成祖永乐九年),建州左卫回迁至图们江北岸,至方州(今梅河口市山城镇),与建州卫合置。公元1423年( 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建州左卫迁回图们江南岸的斡木河。公元1440 年(明英宗正统五年),建州左卫复迁至图们江北岸。建州卫、建州左卫以及后来分出的建州右卫,即成为后来清朝建州女真族行政机构的核心、立业根基。某种程度上,也是日后中朝乃至中日为延边地区发生领土争端时,清朝不肯放弃主权的一个原因。

到明永乐六年(1408年),今延边海兰江地区并入建州卫管辖。迄今发现的明代遗存有朝东墓葬、大洞墓群、河南墓群和朝东山城等。其中朝东墓葬在朝东山城,也被称作汉王山城,位于龙井市三合镇富裕村朝东屯西2华里处汗王山山顶上,距三合镇清泉村5华里。山城东北接高低起伏的山峦,西南山下3华里处临图们江,对岸是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游仙郡。汗王山城不仅有居住址,贮水池等一般设施,而且也备有较坚固的瓮门和易守难攻的石壁城墙,城南浫王山麓、图们江北岸台地有明末女真族遗址及古墓群。1981年被列为延边州州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三合(浫王山)一带是满族先世的重要发祥地,清朝先祖的重要活动区域。2012年I0月经清史学家李治亭踏查,汗王山城遗址文化是图们江流域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清帝先祖发祥地,并题词:“建州之光,满洲之源”。

据《龙井地名志》记载; 清代先祖爱新觉罗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被赐封为汗王。汗王长大成人后,来到了“龙兴”之地的图们江北岸,富裕乡驻地东南4公里处的一座高山上,人们把这座山叫汗王山。汗王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在山上修筑了一个城廓,并夜以继日地操练兵马。离汗王山相距二十里地的地方,叫宝来山,也有个山城,住着一个姓崔的武士。汗王和崔氏两人为了争夺领地,互不相让,经常发生争斗,有时用火攻打对方的山城,但不分胜负。一年春天,崔氏在碧波水井里,拿瓢舀水时,捞出个卷剑,将卷剑张开后一看,是闪闪发光的千尺剑。一天,他暗地里带着剑去刺杀汗王,到了汗王山,崔氏一见到高大威武的汗王,顿时感到了恐惧,汗王的目光炯炯,像一把带火利剑,让人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崔氏身上的卷剑,隐约发出的铿锵响声,就像汗王怒视,吓得崔氏不但没敢下手,而且还编出谎话:“我是来向汗王奉献卷剑的”。崔氏拿出卷剑,乖乖地奉献给汗王。崔氏惊恐万分,于是借口向汗王借马,想赶紧溜走。汗王有两匹好马,一匹称万里马,一匹称千里马。汗王就让马夫把千里马借给他,而汗王的马夫错把万里马借给他。崔氏一蹬马,一步跨过图们江,二步越过高山峻岭,跑得无影无踪了。崔氏走后,汗王感到形势不妙,急忙派将追杀崔氏,以防后患。汗王到马棚去一看,万里马已被崔氏骑跑了。汗王自想,要是自己继续呆在这里,崔氏早晚会来进攻。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率领汗王山城的全部兵马,翻过兀浪哈岭,转移到中原地带。这两位冤家都不敢再来此地。从此,这一带平安无事,百姓安宁,草木繁盛。

封禁招垦变天地——清朝民国时期

公元1616 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 称汗,建立后金,延边地区当时居住者为东海女真各部。经过多年战争,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延边地区隶属于后金的统治之下。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延边地区隶属于清的统治。1644年清军入关后,将兴京(新宾)以东、伊通州以南、图们江以北划为封禁地区,延边地区成为清政府封禁区的“南荒围场”。封禁区内主要物产,如人参、貂、鹿、虎等,专供皇室享用。当时,清朝对东北地区采取军府制进行管辖,先后设置盛京、宁古塔、瑷珲三将军,后改为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将军以下分设副都统、协领、佐领等。1653 年设置于宁古塔的宁古塔将军,先后称昂邦章京、镇守宁古塔将军。1676 年移驻吉林乌拉城,1757 年方改为吉林将军。1714 年,延边地区设珲春协领一职,隶属于宁古塔副都统管辖。《吉林外记》载,珲春协领管辖下有15 处卡伦。此后,除1738 年设额穆赫索罗佐领(今敦化市额穆镇)外,因当地实行封禁政策,加之人口稀少,100多年来没有增设任何行政机构。

1677年清朝以保护其祖先发祥地,即“龙兴之地”为由,对东北实行长达200多年的封禁。这一时期的延边地区除了驻有一些旗兵外,少有人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一方面东疆危机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朝鲜流民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清朝政府从“移民实边”的需要出发,不得不废除封禁。从此,延边得以重新开发。鉴于珲春的战略地位,清政府于1870年7月设立珲春副都统衙门和延吉边务督办公署,来处理边务并对延边地区进行有效治理。1878年,经过奏请,在1880 年12月,于敦化设正印教佐,并派委员前往试设县署。次年12月26 日设置敦化县,治于阿克敦城(今敦化市区),为吉林府所辖。翌年在南岗(今延吉)设县丞,隶属敦化县。

自1860年乌苏里江以东领土被沙俄强行割占以后,东部边疆不断遭到沙俄的蚕食。鉴于此,1881年4月28 日,珲春副都统衔佐领改设珲春副都统,下设协领二人。统辖延边的大部分地区,并于同年设边务督办,办理阵春等处边务事宜。为了抵御日益加甚的沙俄侵略扩张,吴大瀓、伊克唐阿等爱国官员,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现今的珲春防川还可以看到两位官员同沙俄代表谈判后在中俄边界上竖立的“土”、“萨”、“啦”等界牌和刻有“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等字样的铜柱照。

清代晚期,日、俄帝国主义开始侵占东北,延边成为我国最先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区之一。1900年,沙皇俄国以剿灭义和团为借口,出兵中国东北,占据了延边地区,致使当地管理机构一度瘫痪。直到1945 年8 月8 日,苏联红军开始对驻中国东北日军发动了全面进攻。8月19 日,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延边分遣队进驻延吉,伪间岛省军政机关随之崩溃,延边地区获得解放。几经更迭,一直到1968年8月18 日,经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1980年2月将其改为自治州人民政府,直到1993年设立和龙市建制(县级)。自此,延边自治州现辖6市2县,即延吉市、珲春市、敦化市、龙井市、和龙市、图们市、安图县和汪清县,延吉市为州政府所在地。

在这段饱含民族屈辱的历史进程里,有一段历史不得不提,那就是“间岛问题”事件。间岛,是日本为侵略中国领土强加于中国吉林省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地区的名称,原名假江,是图们江北岸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龙县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自清政府开禁以来,朝鲜咸镜北道老百姓不断越境开垦,清政府在此地设官管理。朝鲜边吏指假江为间岛,间岛名称于是出现。光绪31年(1904)中朝两国边吏会订的《中朝边境善后章程》明文规定“间岛”即假江之地,本属中国领土,只不过准“韩民租种”。日俄战争后,朝鲜沦为日本之保护国,日本侵略者开始染指延边地区,强行将“间岛”的范围扩展到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等四县在内的广大地区,并制造“间岛问题”事件,企图实行军事侵略。

在龙井市吉胜街东端北侧,现在的龙井政府大院内还残存着间岛日本总领事馆遗址。总领事馆的占地面积为4294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3平方米,周围围墙高2米,主楼体是三层楼,地下有一层,中间南面五层楼,四壁红砖瓦,墙外层镶有米黄色的瓷砖,楼盖薄铁涂有绿色油漆。大院内还有二十多处附属建筑,整齐的排在主楼附近。

关于间岛总领事馆的旧址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日本人在龙井建领事馆时,曾经向满清政府只要一张牛皮大的地方,满清政府想一张牛皮能有多大?最多就盖间屋子,日本人太傻了,于是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谁知道日本人把一张牛皮剪成细条,圈成很大一块地方,划为圈中之园,清朝官员这时候才知道受骗上当,瞠目结舌,但也只好忍痛割让了。这一传说虽然查无史实,但充分说明了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的强盗面目和政府腐败无能的历史事实。

1907年8月7日,日军先遣队经朝鲜侵入间岛。8月19日,以“保护朝鲜人民生命财产”为名,派兵进驻龙井村,在龙井设“统监府间岛临时派出所”。日本帝国主义设统监府间岛临时派出所的目的,在于“把原来在国际法上不属于清韩两国任何一方的间岛”合并到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成立后,日本帝国主义派遣大批特务进驻,以龙井村为中心,进行间谍活动。

1909年日本帝国主义以陆海军为后盾,进一步胁迫清廷,于同年9月4日在北京签订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间岛协约”)。根据“间岛协约”第二条和第七条规定,于同年11月1日撤消了“统监府间岛派出所”,设立“间岛日本总领事馆”,11月2日开馆。

“间岛日本总领事馆”主楼在1911年5月、1922年11月先后两次发生火灾,完全毁灭。其后日本投资20余万日元,经过三年时间重建总领事馆,1926年竣工。“间岛日本总领事馆”由日本外务大臣亲自管辖,它的管辖范围包括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和当时属于奉天省的安图,共5个县。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延边的侵略,在1922年从“朝鲜总督府”调进300多名警察,并在领事馆内增设警察部。同时在总领事馆和各领事分馆里设立警察分署。1928年10月2日,又从日本调进100多名警察,充实其警察机构。1934年日本在图们增设了领事分馆及其警察署。这样,日本在延边地区共有1个总领事馆及其警察署、5个领事分馆及其警察署和21处警察分署。1931年11月,总领事馆警察部拼凑“特别调查班”,专门从事瓦解革命队伍和搜集情报的罪恶活动。日本帝国主义根据1937年11月5日,日伪缔结的《关于撤销在满洲国的治外法权和转让南满铁路附属地行政权条约》规定,于同年12月撤销“间岛日本总领事馆”、4个领事分馆和警察机构。

“间岛日本总领事馆”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延边推行侵略政策,镇压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掠夺延边地区经济资源的大本营。领事馆不仅拥有庞大的武装警察机构,而且又设置了日本人居留会东洋拓殖株式会社间岛支店、龙井金融部,光明会等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机构。领事馆的办公楼,在1940年用于“龙井开拓医学院”,1945年9月用于“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医学院”。从1952年到2015年初为龙井市人民政府办公地点。1983年吉林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保护。

2002年在龙井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龙井“间岛日本总领事馆”地下室举办《间岛日本总领事馆—日帝侵华罪证》展, 2009年修复总领事馆地下室原貌的同时进行生动的实物展,揭露日本总领事馆在延边38年间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展览馆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展馆共分五馆。第一馆主要讲述日本间岛总领事馆制造三次“间岛共产党检举事件”;第二馆主要介绍抗日女战士崔姬淑事迹;第三馆是介绍日帝制造震惊中外的“海兰江大惨案”;第四馆是讲述“3·13运动”;第五馆是体验馆。地下展览馆用血淋淋的真实照片资料和惊心动魄的实景来向世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2004年8月,展览馆被中共延边州委命名为“首批延边州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5年在纪念中国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龙井“间岛日本总领事馆”展示馆对外开放。

延边古代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石陶换为铜铁,从蒙昧走进文明,从散居完成一统,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艰辛步履。分布在延边大地上的古代遗存,是从远古至今的历史坐标,遗留的各类文物镌刻的是民族与时代的印痕。这次的穿越之旅到此结束,都说有对比才有突出,而今美好的现代生活就由大家自己亲身感受吧!

0
回帖 返回旅游出行

吉林延边从古至今的历史大事件,你知道多少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