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四读后感?

16分钟前阅读2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4884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7683
  • 回复0
楼主

饮酒其四读后感

今天读了陶渊明《饮酒其四》有感,作者借兰草自喻才德之高,表达了超然不群的志向,萧艾”乃是暗喻官场上的投机钻营者以及奸佞小人,此诗言近旨远,至今仍不失其思想的价值,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表达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怡然自得和豁达的闲情逸致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饮酒其四读后感?

有人读过冯至《杜甫传》吗?能分享一下内容和阅读感受吗?

前言以及阅读情况

今年春,我读了一本书,读过之后,对杜甫有了更多的了解,读杜诗也更容易理解了,所谓读杜甫的诗,要有一个历史的维度,《杜甫传》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冯至说:我想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

杜甫,712年生。

这本书我老师介绍已久,余慕此书也已久,今始得读之,用时三天多。

这本书,让我们脑海里有了8世纪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沧桑的老人形象,在书里,我们得以知道他在那个时代里是怎么生活的,是怎样奋斗的,是怎样发展的,是怎样创作的,他的作品里又反映了些什么。

饮酒其四读后感?

根据前记,此书发行于1952年,夏承焘先生在1951年写给冯至的信中提到这本传记原本名为《爱国诗人杜甫传》而且还是12卷本(章节),夏承焘将自己的阅读体会提给了冯至,后来冯至似乎受此影响,作出一些修改,现在我看的版本的13章本,对于夏所说的杜甫与妻子家人之间的关系,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诗句,我在阅读的时候似乎曾经看到过,对于夏提出的出奔凤翔只有二十来句,现在似乎仍然描写非常简洁,夏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杜甫从华州弃官的时候,似乎现在仍然相当简略,并不曾采用,这背后似乎是因为夏的观点也有待细考,他想细究一下杜甫弃官的原因,这的确让人感觉好奇,但又无从做起。

冯至应该是看到了夏承焘的这一封信的,但为何没有做太多修改不得而知,除了夏以外,还有许多人像钱钟书和杨绛先生都有来信。

大意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这句话总结得最适宜不过的。

杜甫一生,从出身写起,到悲剧的死亡,我们足以见到这位诗人经历的波折辛酸的一生,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接触人民,感受人民,心忧家国。

在家世与出身、童年这两章里,我们得已了解到杜甫的出身,名将杜预,诗人杜审言之后,杜甫的母亲出身于清河崔氏,可惜早逝,在杜甫的诗作里,我们无从了解到这位伟大诗人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透过杜甫的童年,我们得以看到一个生在盛世里的官僚家庭之子的快乐生活,观公孙氏剑器舞,少习书法诗文,出入于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等人的府邸,一个小孩子的诗文能让名士认可,可知其天资之聪颖。

饮酒其四读后感?

从第三章开始,杜甫已经是20岁了,俨然一个祖国的大好青年,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于是游吴越,游齐梁,得以见识了盛唐之气,倘若一个人,能够在大唐最鼎盛的时候,浏览一番天下,此生也足以无悔了。

游名山访胜地,当然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为着增加名气,为将来作打算,杜甫于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曾经回来家乡参加考试,不过落榜,然而这位书生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大唐风光,盛世安乐,将这位年经的诗人也拥入了美好的梦乡之中,游吴越齐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侠客之气,也在年轻的杜甫身上出现。

冯至从一首《望岳》读出了杜甫此时已经隐隐感觉到盛唐富庶背后的隐忧,这似乎有些解读过度了,他也没有过多解释。

与李白的会合:741年,杜甫回到洛阳,可能是这时与杨夫人结婚,次年父亲和二姑母去世,744年,他与李白会晤,后来又遇到高适,这唐代的几大诗人,留传许多佳话,三人再游齐梁宋,杜甫对诗仙李白的认识在以后越来越深,但是可惜,唐朝的两大巅峰诗人,只有这一次经历,而且李白后来的诗中再也没有出现过杜甫。

三人分别后,杜甫来到长安,开始了痛苦煎熬的十年长安,多处赠诗投诗,可是由于李林甫等奸臣的存在,饶是诗圣也不能谋得一官半职,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

0
回帖

饮酒其四读后感?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