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太明白您要说什么。如果您能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或澄清一下您的问题,我会很乐意为您提供帮助。
江与绵和秦恒的小说?
包含人物江与绵和秦恒的小说是一部名为《回到明朝当王爷》的穿越小说。搬进大安宫(弘义宫)后,李渊在这里又生活了六年,直到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去世。与其说这六年间李渊是在一座有着山林胜景的宫殿里安度晚年,还不如说他是在一个与外界近乎隔绝的环境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凄凉岁月。
为什么三顾茅庐诸葛就要相伴一生,古人都是这么讲义气的?
谢邀!手机码字比较辛苦,有些不怎么喜欢的邀请就不回答了,见谅!
这个问题分三个方面来看吧
第一,诸葛亮真的是为报先主的知遇之恩么?先看知遇之恩,知遇之恩一般分为三种:提拔并任用了你、见识了你的能力以后将你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不仅仅任用你还培养你。在我看来先主与孔明的关系处在第三种,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孔明基本是个天才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或许在战略方面孔明是十分优秀,但是在实战方面却是他最欠缺的,而恰恰相反的是先主在战略上是个十足的白痴对于整个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但在经验上却是一个可以比拟魏武的人。或许说出来有人不信,在我看来先主的能力被许多人低估了,因为他确实被魏武打得抱头鼠窜,但从另外一方面看来,他可以说基本不弱于任何一个魏武以外的人物,在众多战役中他还有点点占优。这样情况下,我相信有了先主的指导才有了后来独当一面的汉武乡侯。
第二,后主的能力也被低估了,至少不见得那么无能。在诸葛亮病死以后,他还是当了近30年的皇帝,而且建立了蜀汉相互制衡的权力分布(后来一直没有设丞相,看来对诸葛亮的怨念很深啊)。这样看来后主并不是小说中一无是处的废柴,只是诸葛亮总领全国以后可以放权而已,这个很不简单的,以献帝作对比,即使魏武以前还是奉天子的时代已经每每要向魏武下手。以这个观点在发散开来,诸葛亮的环境可是要比同期任何一个权臣都要好,一人之下就不说了,自己家的人不会给自己捅刀子(司马懿一生如履薄冰,陆逊万年被孙权逼死),又不怕自己的老板带着人瞎搞(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这样的工作哪里找。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一展所长的地方,三国时期可以选择也只有汉、魏、吴了。
先说魏国,人才辈出魏武时期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等等谋臣如雨,无论是辈分还是后台孔明都不如,真的那么容易可以有位置么?后魏时期,司马掌权,就算孔明真的归降真的有机会么?
再说吴国,张昭开国功臣被弃用,陆逊被逼死,多次更换太子弄得国内人心惶惶,更不消说不善打仗却偏偏亲自带兵上阵的皇帝了,这样的皇帝你可以信任吗?
最后说汉,刘禅虽然在诸葛亮有生之年都没有干什么正事,但是他同时也没有干什么坏事,他没有劳民伤财,没有乱带兵四处游荡,听从孔明之言重用有识之士,最起码在孔明有生之年国内政局都比较稳定,说得不好听一些,没有猪一样的队友。这样的情况诸葛亮才能真正一展抱负。
最后做个总结吧!诸葛亮是不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觉得肯定有这部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只有蜀汉他才能真的一展所长,只有蜀汉他才能从一个布衣成为丞相(就像出师表说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很重要司马懿何许人,司马家的一把手,陆逊何许人,江东陆家一把手。这些人都是世家大族的掌舵人,说得不好听,这些人就算不当丞相、太傅都会是权倾一方的人),只有蜀汉才不需要时时防备皇帝或者其他的同僚想要置他于死地。本人拙见:诸葛亮这样做,成功了,力挽狂澜,一代明相,上能报先帝知遇之恩,下能名流青史。失败了,至少不是死在自己人手上,时不与我,自己能力不足,至少于心无愧。
这样的选择不仅仅是所谓义气的选择更是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