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旅游意愿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约翰·杜威。
最早的旅游意愿概念由谁提出?
概念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于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并将其与其他相似或相关的活动区分开来。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指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此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旅游统计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
融合创新需探索推进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和旅游统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进一步完善文化消费和旅游市场的统计指标体系,优化数据采集、清洗、生产和发布流程,以更好地响应政府决策、社会评价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将是文化和旅游统计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1.82万个,从业人员375.07万人,其中包括艺术表演团体1.7123万个,公共图书馆3176个,群众文化机构4.4464万个。
据了解,尽管文化和旅游统计仍然分开进行,但业界对此持开放态度,呼吁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数据共商共建共享的工作体系。
一直致力于将各类文化资源在线化的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嘉会表示,文化领域的统计涉及多个维度,如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用户行为和服务效能等,借助文化云平台建设及文旅融合契机,可以推动文化领域数据统计工作创新。
多维数据采集提高了精准度
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旅游数据来源日益丰富,数据采集渠道也有所增加,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分析所负责人何琼峰副研究员介绍,以中国旅游研究院承担的“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为例,数据来源渠道有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数据;二是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数据;三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交通部等相关部门数据;四是行业协会或行业研究组织的数据;五是自行采集数据,包括产业景气调查和旅游意愿调查,如旅行社、饭店、景区和综合企业景气调查以及旅游意愿、行为和满意度调查等。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高级统计师张记高认为,为了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山东旅游统计工作有三个重要支撑:一是现场调查采集,例如在旅游住宿设施、游览区点、车站码头等地开展的游客花费问卷,以及各市旅游部门采集的旅游住宿设施、游览区点接待游客情况;二是部门合作共享,获取交通客运、交通卡口、公安、边检、工商、统计、经信、商务等15项部门数据;三是大数据供应商,如移动、联通、电信手机用户漫入漫出数据,银联商务提供的消费数据,在线旅行商提供的大数据。
长期从事旅游统计工作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主任科员张炜嘉建议,面对日益丰富的数据源头,旅游统计工作应稳中求变、求新——交通花费中加入网约车消费调查;住宿花费中加入民宿短租服务费用调查;根据大数据测算,可增加厕所等公共服务满意度统计。
大数据与统计相互校验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采集和应用日益广泛,各地旅游大数据建设快速推进,驴妈妈旅游网智能数据部负责人、高级总监付仁杰认为,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智能是旅游行业起飞的“发动机”,大数据能带来智能出行,如智能行程设计、动态规划出行;催生“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支持智能搜索,如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知识图谱、意图分析等;提供实时动态服务,如实时动态资讯、周边实时推荐服务、实时场景服务等;提升在线服务,如客服机器人等。
中国电信云计算分公司大数据高级产品经理高兆庆介绍,利用中国电信信令数据,可以实现旅游宏观客情洞察,如目的地接待客情洞察、客情变化趋势、居民出游客情洞察、游客群体画像、互联网行为分析等;实施旅游准实时监控,如实时客情监控、实时游客分布、实时游客画像、实时游客行为等;实施旅游专题细化分析,如乡村游专题分析、都市游专题分析、周边游专题分析、周末游专题分析等。
大数据与统计的关系
尽管大数据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并不能替代传统的统计工作,更不应把一切事情都搞得全样本数据化,而是通过相互校验和补充来实现,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调查所所长马仪亮副研究员指出,当前业界对旅游大数据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智慧旅游等于旅游大数据”、“旅游大数据就意味着数据越大越好”、“大数据可以解决所有旅游统计问题”、“旅客就是游客”等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旅游大数据并非全样本数据,大数据只是有限范围内的数据集合,而非整个市场,在大数据统计中,外地机主并不一定是外地游客,外地银行卡卡主也不一定代表外地游客,过境旅客并不都是游客,仅凭刷卡和移动支付无法判断游客的人均花费,交通摄像头或高速公路出口车辆流量并不能简单归因于自驾客流。
业界普遍认为,大数据和传统统计应相辅相成,互相校验和补充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