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童养媳是指被父母许配给未婚子女作为妻室的人。这些童养媳往往是在年幼时就被包办婚姻,成为夫妻关系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条件通常比较艰苦,没有自己的经济独立性,主要依靠家长或丈夫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和教育普及,童养媳们的社会地位较低,权利受限,容易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忽视和歧视。在某些时期和地区,也有一些关于保护童养媳权益的政策出台,为他们争取了一些权利和福利。
在我国古代,童养媳的现象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贵族盛行以媵妾随嫁的风俗,姐姐出嫁,未成年妹妹随嫁,也有侄女随嫁,养大后再侍夫,称为妾媵,有的还会带着未成年婢女陪嫁,称为贱媵,这种习俗延续至汉朝,宫廷也会选拔幼女入宫,并根据出身给予不同的待遇,成年后供帝王使用。
唐、宋、明代时的情况
到唐代、宋代和明代,宫廷中收养女婴或幼女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李渊的窦皇后从小被宇文邕养在宫中,长大后指婚给了李渊;武则天的侄孙女从小养在宫中,长大后被唐玄宗看中,成为武惠妃;甚至是唐朝还有养小太监的案例,杨思勖从小被阉割后养在内宫,长大后成为唐玄宗的心腹。
宫廷外的童养媳现象
在民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女孩无法供养成年的幼女送人,一些地方出现了民间的童养媳现象,如宋朝最著名的童养媳便是黄道婆,她是上海人,因家贫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小姑娘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纺布,有时还会受到虐待,她偷跑出来,逃到了海南岛,学会了黎族人的纺织技艺,最终成为黎族妇女们的纺织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现代社会的童养媳现象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上已经非常流行童养媳现象,一般情况下,女方家贫困无力养活女婴成人,或是姑娘出嫁需要一笔结婚费用,为了省钱,往往将幼女送到男方家中,待成年后简单成婚,也有一些情况是公婆重病,不久于人世,为了“冲喜”,提前结亲,称为“待年媳”。
也有年龄较大的童养媳与年轻男性结婚,这种情况被称为“幼男娶长媳”。《清稗类钞》记载,河北一带有些稍微富裕的家庭,因男孩无人照顾,或者想找个既能做保姆,又能做媳妇的小姑娘,于是会娶10岁以上的贫民女,到夫家后能缝衣做饭,又能带孩子,节省了保姆的钱,男孩长大后便成了媳妇。
童养媳的生活状况
关于童养媳的生活状况,这主要取决于夫家的公婆,如果公婆善待人,童养媳通常生活较好,但如果遭到公婆的虐待,童养媳则会经历不少苦难,由于年纪小,童养媳不懂规矩,也不会伺候公婆,难免会被打骂,甚至虐待,有时候家里还需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只能默默忍受,郑板桥曾写下一首《姑恶》诗,描述了童养媳的悲惨生活:“今日肆詈辱,明日鞭挞俱;五日无完衣,十日无完肤。”
古代历史上的一些巧合
在中国历史中,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其中最有趣的例子之一就是俄罗斯历代领导人的形象规律——所谓的“秃头定律”,这一规律表明,历届俄罗斯领导人要么没有头发,要么头发稀疏甚至秃头,具体如下:
- 列宁:没头发。
- 斯大林:有头发,且茂密。
- 赫鲁晓夫:没头发。
- 勃列日涅夫:有头发,且浓密。
- 戈尔巴乔夫:没头发。
- 叶利钦:有头发。
- 梅德韦杰夫:有头发。
- 普京:没头发。
这个定律大概率会继续,因为目前看来,普京的继任者主要有三位候选人,分别是现总理梅德韦杰夫、现国防部长绍伊古以及现副总理罗戈津,巧合的是,他们三人都有头发。
中国古代童养媳现象源远流长,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现代社会中,尽管童养媳现象已经消失,但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的习俗,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