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许多将领在战争中失败后,如果能够向士兵们表达歉意并请求宽恕,往往可以获得赦免。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军事制度中的某些特点和人性的一面。,,在古代军队中,将领的地位通常高于普通士兵,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士兵们的敬重和信任。当一名将领因战败而被捕时,他可能会面临被处决的风险。如果他能够在审讯期间表现得非常诚实和真诚,并且能向士兵们道歉,解释自己的错误并请求宽恕,那么他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道主义因素。《唐律疏议》中有“矜恩”、“怜悯”的条款,表明皇帝有权根据个人情况对罪犯从轻发落。即使在严格的军事纪律下,也有机会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减刑或赦免的机会。,,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军人与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当一方遭受困难时,另一方往往会给予支持和帮助,这种情感上的联结使得战争中的一些特殊情形得以缓解。
为什么三国中打败了仗的将军,众将求情就能免死?军法就这么通人情吗?
我们先来看两位名人,他们面对军法处置时,最终是什么待遇。
法不容情——马谡
街亭之战,马谡立下军令状
街亭之战中,马谡立下军令状,结果被司马懿放火烧山,一败涂地,即使逼得诸葛亮空城弹琴退敌,马谡的失误依然无法弥补,街亭之失,直接导致了首次北伐的失利。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当诸葛亮得知马谡的失败时,他痛心疾首地说:“街亭是我军的根本之地,如今却被敌人攻破,不仅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城池,这些都是你的责任啊!如果没有按照军法来处理,怎么能够服众!”蒋琬、诸位武将苦苦求情,诸葛亮都未予采纳,最终将马谡斩首。
法外开恩——关羽
华容道义释曹操
华容道上,关羽立下军令状,结果放走了曹操,这个举动显然是故意为之,因为关羽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和诸葛亮的关系。
诸葛亮忍无可忍
当关羽回到汉中请求宽恕时,诸葛亮表示:“既然有了军令状在手,就不必再考虑军法的问题。”随后喝令武士推出斩之。
关羽并没有因此获得赦免,而是得到了一次机会,重新获得了生命。
主公求情——众将如何应对
诸葛亮的仁慈
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表现出了他的仁慈,对于许多将领来说,一旦陷入困境,他们的命运往往取决于是否有人能站在他们一边,张郃、夏侯惇、曹洪和魏延等人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最终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宽恕。
张郃的智慧
张郃在瓦口关迎战张飞时表现出色,但最终被张飞全歼,为了挽回颜面,他主动请缨,结果在曹洪面前立下了军令状,事后,张郃负荆请罪,伏地求情,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头颅,但他赢得了曹操的谅解,继续留在了蜀国。
夏侯惇的谦逊
夏侯惇在博望坡上的行动显示了他的野心和自信,由于他未能正确处理此次事件,被诸葛亮当场斩首,但在回来之后,夏侯惇主动请罪,伏地求情,曹操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只是让他服罪而退。
曹洪的勇气
曹洪在潼关之战中英勇作战,不幸被马超击败,虽然他失去了潼关,但他也没有因此受到严惩,相反,当他向曹操坦白实情时,曹操并没有采取报复措施,而是听从了曹洪的道歉和请求,放他回国。
魏延的聪明
在黄魏争功的过程中,魏延因贪功冒进而失事,幸亏黄忠及时赶到,反败为胜,在刘备面前,魏延自认理亏,但他庆幸的是,自己被活捉的冷苞俘获。
这些例子表明,在三国时期,尽管军法严肃,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将领们仍然可以逃脱或减轻处罚,这些情况通常涉及到个人的忠诚度、大局观以及统帅的仁慈态度,军法并不总是通人情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宽容度,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