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1937年8月到1938年1月)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在上海附近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涉及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最激烈的军事冲突之一。,,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抵抗了日军的进攻,但最终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损失和痛苦。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军队开始采取更加主动防御的战略,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抵抗外来侵略方面的勇气和决心。
淞沪会战发生在江苏吴淞江与上海黄浦江交汇区域。“淞”指的是“吴淞”,在中国上海市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吴淞口位于黄浦江汇入长江口的地方。
当时的上海与吴淞口之间还隔着一段距离,它们并非同一个地方,上海被称为“沪”,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从吴淞口向上海市区发起攻击,最终形成现在的淞沪会战。
如何评价淞沪会战及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选择上海作为战场是否明智?
淞沪会战的本意是歼灭上海的日本驻军,以解除南京周边的威胁,最终并未达到这一战略目标,相反,淞沪会战成为了后来的淞沪会战的一部分,在网络上有种说法称,国民政府挑起这场战役是为了改变日本的进攻方向,从而开辟第二战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根据国民政府此前制定的《1937国防作战计划甲案》,其主要目的是解决驻守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防止日军在占领上海之后对南京和江南地区的进攻。
从晚清以来,列强在中国建立了很多租界,在一些地区还有驻军权,日本对中国一直怀有野心,因此在东北、天津、上海等地都设有驻军,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日本以保护上海日租界为名,派遣了三个大队的陆战队入驻上海,1928年,这支陆战队正式更名为“上海陆战队”,并常年驻扎在上海。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日本进一步加强了上海的驻军力量,将上海陆战队的兵力扩充至五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大队和若干直属单位,总兵力达到四千多人,并组建了一支被称为“扬子江舰队”的第一遣华舰队进行支援。
从上海出发距离南京仅数百公里,而包括上海在内的苏南、浙北地区则是当时国民政府控制的核心地区,国民政府认为先从上海入手是正确的决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投入了大量军队,但淞沪会战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淞沪会战的规模逐渐增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更为大规模的战争。
国民政府并没有成功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而导致了日军沿长江一路推进,不仅江南富饶地区和首都南京迅速沦陷,而且长江有利于日军的物资补给,加速了大片国土的沦陷。
淞沪会战的结果并不理想,关于这场战争是为了改变日本的进攻方向或者实现长期抗战的说法,不过是美化失败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