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主要居住着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和伊朗人等。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如土耳其人、波斯人等。中东地区的文化多元,既有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语言,也有英语、法语等国际语言。
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波斯人。
中东地区的主要居民——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是以阿拉伯语为民族语言的民族,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广为传播之前,“阿拉伯人”指的是阿拉伯半岛上以游牧为生的闪米特居民,近代则包括从非洲大西洋海岸的毛里塔尼亚到伊朗西南的沼泽地带,操阿拉伯语的诸民族,其范围包括北非马格里布全部,阿拉伯半岛以及中东等广大地区。
阿拉伯人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信仰基督教,据统计,阿拉伯人约有1.3亿人,还有6亿多人在宗教仪式上用阿拉伯语,大部分讲阿拉伯语的人属于地中海体型,但由于与非洲的尼格罗人、欧洲的高加索人和亚洲的蒙古人混血而产生了不同地区的变异,阿拉伯半岛上的早期阿拉伯人主要是在荒漠上放绵羊、山羊和骆驼的游牧民族,定居的阿拉伯人则在绿洲上种植枣椰和谷物,绿洲也成为商队们从阿拉伯南部和非洲之角向文明的北方运送香料、象牙和黄金的贸易中心。
自7世纪后期,伊斯兰教广泛传播于目前大部分阿拉伯语世界,还传入中亚和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文化的要素,包括对游牧生活的赞美,便同波斯人、犹太人、希腊人和印度人的当地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在世界各地,以阿拉伯语为本族语言的约有5%是基督教徒、德鲁兹派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和泛灵论者,在7世纪和8世纪,原来哈里发的统治区或穆罕默德帝国被叙利亚的倭马亚王朝所取代,8-13世纪期间,阿巴斯王朝在巴格达统治了伊斯兰世界,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在化学、数学、历史编纂、建筑以及对古希腊哲学的保存等方面,成就最大,从13世纪开始,阿拉伯人的势力和文化成就随着在欧洲及中亚统治的衰退而衰落下去,到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土尔其人已统治了大部分阿拉伯语世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被英国人取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阿拉伯语世界获得自治,并面临现代化和技术进步所提出的问题,20世纪中,阿拉伯世界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都市化、工业化、非部落化和西方影响等方面的压力而有所改变,约有40%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住在都市和城镇,都市阿拉伯人多半趋向于按职业或国籍而不按部落区分,大多数阿拉伯人继续生活在狭小而孤立的农村中当农民,但仍尊重(有时还参加)畜牧的流动生活,并自称他们与沙漠中那些过去和现在的大部落有血缘关系,民族主义和石油开采却抑制了这种游牧生活,现在过着沙漠放牧生活,即典型的传统阿拉伯文化生活的游牧民只占现代阿拉伯人口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