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龙首山的来历?
各位嘉宾、朋友: 欢迎大家到山丹旅游观光,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令大家满意,在此预祝各位玩得开心,游得尽兴,更希望山丹之行给您留下难忘的回忆。 现在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山丹的概况。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境内祁连山耸立于南,龙首山屏障于北,焉支山虎踞于东,素有“走廊峰腰”、“甘凉咽喉”之称。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现辖7乡4镇,总人口20.33万人。 山丹县交通便利,通讯方便,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国道312线、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横贯县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网络覆盖全境。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粘土、硅石、花岗岩、白云岩、石灰岩、石膏、石英砂、铁矿石、金、银等10多种,山丹的油菜籽、啤酒大麦、黄参、羊肉、羊皮、苹果梨等农副土特产品在市场上倍受青睐。 山丹历史悠久,早在西夏时就于今县城址筑城,设甘肃军镇守。西汉起,历代皇家屯兵马于焉支山下的大马营草原;西汉名将霍去病在此大败匈奴;隋炀帝西巡在焉支山下接见27国王公使节,而被载入史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曾在这里生活了10年之久,称山丹为“第二故乡”;境内有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遗址,有亚洲最大的室内泥胎贴金坐佛宗教胜地以及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艾黎与何克陵园、南湖公园、儿童乐园等;有世界第一大马场和“不是黄山胜似黄山”的焉支山等,构成了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丹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其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县城环境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城不断改造,新区不断开发,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的气息。游人来到这里,不论是徒步跋涉,还是驾车凌风,都可尽领丝路古道苍凉之美,尽览西部山水锦绣之胜。你也可以在导游网上找山丹的导游词 一般这个东西很固定再加上每个导游自己的言语风格语气,只需要记住大点就可以了
霍去病墓会被挖掘吗?
霍去病是民间百姓心目中的一代战神,可惜20多岁就英年早逝。关于这个问题,小冲特地花了两天的时间去查了关于霍去病墓的相关资料,个人觉得,不排除霍去病墓在日后被挖掘的可能,不过可能性比较小。下面是影视剧里的霍去病剧照。
如今所谓的霍去病墓,也就是现在茂陵博物馆所在地到底是不是真的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真实墓地,学术界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下面逐段分析这个问题:
茂陵的守卫——霍去病墓
霍去病(前140-前117)是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西汉名将。他本是平阳公主的家奴,因才华出众,深受汉武帝赏识,并受到破格重用。他18 岁因抗击匈奴有功,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后任大司马。汉武帝时,霍去病曾先后六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对边境的掠夺,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立下赫赫战功。他病故时年仅24岁。
为了表彰其功绩,霍去病死后得以陪葬汉武帝刘彻。其墓建于汉武帝刘彻的墓地茂陵的东部1公里处,为一座仿祁连山形状的土冢,仿祁连山是为了表明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时光复了祁连山。
墓前陈列着大型圆雕石刻,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而立的墓饰。计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抱熊、伏虎、卧牛、卧象、怪兽、吞羊、野猪、蛙、蟾、鱼等十六件。这些石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石雕作品,具有很高的美术史地位。下面图里是最经典的马踏匈奴石雕及其他。
霍去病墓,是目前茂陵几个陪葬墓里保存最好的,它的幸运得益于国家的保护。
历经沧桑,幸运的被国家保护
因为汉朝实行厚葬的习俗,汉武帝的茂陵里都是金银珠宝,是盗墓贼觊觎的目标,先是汉赤眉军挖掘茂陵,再是董卓派吕布盗掘茂陵,之后黄巢起义几乎挖光了长安附近的皇陵,既然连茂陵都被挖空了,旁边的小小的霍去病陪葬陵自然不能幸免,也只留下了地上的石刻。
霍去病墓附近的这些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当地政府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后来成为现在的茂陵博物馆。1961年,霍去病墓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之后,霍去病墓犹如获得了黄马褂,再也不怕别人来破坏了,也幸运地在此后在之后横扫一切的风暴中,避免遭殃。
所以,幸亏有了国家的保护,我们今天才有机会看到这些2000多年前的石像生。也正因为这样,挖掘霍去病墓除非官方主张,不然几乎不会发生。
天嫉英才,扑朔迷离的死因
如今的霍去病墓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沧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江南园林的仿古建筑,已经是当地非常著名的热门旅游景区了。大家可以看前后两个对比图:
上面是1914年一位法国人拍的的,下面是现在拍的。
只要是参加旅行团,必定会听到导游讲的这样一个霍去病之死的故事:话说,霍去病叱咤风云,所向披靡,令匈奴人谈霍色变,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一个叫中行说的汉奸给匈奴人出主意,把病死的牛、羊尸体扔进水源,结果使得霍去病喝了被污染的水后,不幸染上瘟疫而死,时年24岁。也因为这个说法,民间人都说,历朝历代的盗墓贼都不敢盗霍去病墓,因为怕染上瘟疫。这是民间关于霍去病墓的一个古老的传说。下面是年画里的霍去病,他是民间老百姓喜欢的一个形象。
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因为小冲觉得,如果真的是染上瘟疫,汉武帝不太可能允许他入陪葬墓。在与霍去病同时代的司马迁的《史记》中详细记载了霍去病死后的葬礼,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衣着打扮,再到墓地的形状,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却只字未提这位战神英年早逝的原因,为何司马迁偏偏把这么重要的细节漏掉了呢?当时朝廷官方的说法是病死,但善用春秋笔法的司马迁却没有写,这说明,他并不太认可朝廷的说法。至于真相如何,也许有待未来的揭晓。
霍去病墓的真假争议
霍去病墓的封土所在的小山丘,在当地叫做“石岭子”,旁边原来有个“石岭庙”。1776年,即清朝乾隆年间,兴平知县顾声雷在山南侧立一石碑,将其定为“霍去病墓”,20世纪初,日本学者首先“发现”霍墓石刻,其后,国内外学者均以此为据撰写了几百篇有关霍墓石刻的论文,这些研究都承认顾知县所认为的石岭子为霍去病墓。
2009年,著名学者贺西林著文对此质疑,提出此山丘可能不是霍去病墓,而是一座祭祀用的仙山。其中一个证据就是,石岭子的位置在几个陪葬墓的中间,如果真为霍去病墓的话,其他五座陪葬墓则应对其具有“拱卫”作用。但用地位更高的卫青墓来拱卫霍去病墓,等于长辈位卑于晚辈,这明显不符合常理。下面是地图里的五个陪葬墓的位置,中间的为霍去病墓:
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根据当地村民的说法,石岭子上的小庙历史非常久,为什么古人偏偏在霍去病的坟墓之上建庙宇呢,这明显不符合中国人之习俗,建庙的前提是基于当地民众认为石岭子是“山”,而非墓葬,这也说明石岭子可能并非原先的霍去病墓,也可能其他几个陪葬墓才是。那么,如果这里是一个普通的山的话,根本就不具备挖掘的意义,会不会是古代的盗墓贼知道这个内情,所以也就不打这里的主义了。
ps:与霍去病墓现在修建得郁郁葱葱、亭台楼阁、热热闹闹相比,不远处的茂陵就破败荒凉冷清的多,下面是茂陵的现状图,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总结一下:在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周围,有大概400多个陪葬坑,之前看过一则新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清理了其中两个陪葬坑,发现了80具成年马的尸骨,这说明,针对茂陵陪葬坑的考古工作一直在有序的进行中,至于今后会不会开挖其中规模较大的霍去病墓呢,可能要看相关文物部门的决定了。目前来看,这里已经是一个热门景区,也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史意义,人们都对神秘的东西感兴趣,一旦挖开了真相大白,万一真如上面那个专家质疑的,那里就是个土山,真的墓在他处,那这个景点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负面作用不可估量,我很难想象会有人做出挖掘霍去病墓的举动。
爱书一族,谈古说今,欢迎您关注 @小冲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