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如同行走,笔顺是一条步子,而书法则是一种姿态,如何才能把握好这种姿态?
笔顺和笔势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每个笔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次序和高低,形态也有粗细和长短,这一切都要服务于笔势,什么是笔势呢?
笔势是写字时毛笔的走向、趋势以及书法作品中点画、结构和章法等所表现出的动态形式。
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断》中写道: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成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书法就是让点画根据笔势按照一定的法度组合起来。
当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能够感受到的是作品的气韵,气韵是否生动,能否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绪,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笔势,我们在写字时,运笔时的趋向、动势就决定了作品中点画的各种变化——方圆、藏露、疾涩、枯润、偏侧、大小、粗细等。
这些元素以不同的动态、形势在空间里组合,又是决定着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关键,笔势可以决定作品的险峻、平稳、雄浑、秀丽、古拙、清雅、刚健、婀娜等艺术特征。
非常广泛,涵盖了点画自身的方圆曲直、轻重虚实,点画间的呼应顾盼,以及偏旁部首间的开合向背,字与字之间的启承揖让、参差错落,处理得好,就能让人感到自然合理,这就是得势。
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势就是关系。”这句话可谓大道至简,写字时讲究整体,一气呵成,运笔要连贯,有时候是在纸上运行,有时候又是在空中带过,每一笔都有来有去、有入迹、有出痕,古人云:“纤微向背,毫发死生。”说的是这个道理。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笔势的情况,在上图中,这是赵孟頫的《妙严寺记》中的两个字“扬”,红线表示在纸面上留下的笔迹,虚线表示笔在空中运行的轨迹,通过这些痕迹,我们能够感受到赵孟頫在创作时一气呵成的动势,中间的笔势没有停顿,最后一笔的去向正是下一个字的起笔方向。
了解了楷书的笔势后,我们再看行书的笔势就更容易了,上图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茂”字,用笔更是流畅自如,笔势不会中断。
如何学习取势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多临摹,向历代名家法书取经,看看他们是如何驾驭笔势的,书写时,有的人每次蘸一次墨,这样可能会导致点画间缺乏联系,笔势不够连贯,取势不是说必须笔笔连绵萦绕,有些名家的用笔是笔断意连,笔断势不断,要注意笔画之间的空中接力。
要掌握笔势,只有练好基本功,特别是用笔熟了才行,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启功先生曾经说过:“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面磕撞者幸亦,此义可通书法。”试想,如果结体不熟,用笔如履薄冰,怎能有笔势?
要掌握笔势,唯有用心磨砺,方能得心应手,书写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