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
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长崎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感谢您的邀请!有关北洋海军的问题,建议您咨询海研会的陈悦来。
近代史上,长崎事件特指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期间,在日本发生的北洋舰队水兵与日本警察、部分平民的冲突,要全面了解这一事件,除了事件本身,还需了解北洋舰队访日的背景以及事发地区的历史背景。
为了帮助大家直观理解这个问题,我将会在我近几年实地调查长崎事件发生地时拍摄的照片贴出来。
我们将逐层剖析这一问题。
一、1886年北洋舰队为什么去长崎
关于长崎事件的起因,现代一些中国学者喜欢说成是北洋舰队故意去耀武扬威,结果非但没有能够耀武扬威,反而发生了灰头土脸的挨打事件,进而激起了日本对中国的警惕和同仇敌忾心,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甲午战争的原因,这种说法纯属故意歪说,与历史事实不符。
在真实的史实中,北洋舰队之所以前往日本,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铁甲舰可以顺道进坞油修,具体原因如下:
-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在德国订造的“定远”“镇远”号铁甲舰得以归国,于10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11月8日验收成军。
- 按照舰船保养规程,为了防止舰体水下部分被附着的海生物腐蚀,同时也是防止附着的海生物过多影响军舰的航速,每年需进入干船坞进行维修。
- 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干船坞(旅顺船坞正在修建中),北洋舰队的军舰上坞作业主要在上海旗昌等外商船坞完成。“定远”“镇远”回国后,这两艘军舰单舰的长度达到94.5米,宽度18米,中国沿海的外商船坞基本无法容纳这样的大舰,而整个远东地区,南方只有香港和新加坡有可容纳“定远”级铁甲舰入坞的船坞,北方则只有日本的横须贺和长崎两地有符合条件的大型船坞。
北洋舰队选择长崎的主要原因是距离航路近,以便让“定远”“镇远”得以快速进行坞修,丁汝昌选择长崎并非刻意挑衅,而是出于对中国海军实力的自信,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心态使得日本对华扩张侵略思想浓厚,而北洋舰队的到来无疑加剧了这种紧张局势。
北洋舰队前往长崎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维护中日之间的礼仪性交流,而非意图耀武扬威。
二、长崎及事发地的一般历史
说完了北洋水师为何要去长崎,再来说说长崎这座城市的历史。
(表现中国客商在长崎饮酒场景的日本美术作品)
(日本浮世绘,在长崎唐人街寻欢作乐的中国商人)
北洋水师去长崎时,长崎是中国在日本拥有特权的通商口岸,然而事实上,长崎在更久远的历史上,就与中国存在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清朝时期,就有大量从事海运贸易的福建、浙江商人前往长崎贸易乃至居住,日本幕府政权还专门在长崎划出一个区域,提供中国商人囤货、居住、日本人只能从事商业贸易者除外,概不得入内,而这个填海填出的新地,即今天的“新地唐人街”,就是在这个区域内诞生的。
由于与中国的密切关系,长崎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且当时的中国人相对于日本人较为富裕,因此在日本花天酒地,浮世绘上常有描绘中国人在长崎当大爷的场景,这也难免在当地日本人心中产生了一丝羡慕嫉妒恨乃至报复的心理。
长崎的历史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它作为当时日本最繁华的贸易港口,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尤其是外国人中,不少来自中国,他们不仅在长崎享有领事裁判权,还可以自由进出长崎,由于这些人大多在长崎定居,长崎成为了外国人聚集之地,因此这里的治安相对复杂,容易滋生犯罪。
三、8月13日,第一次长崎事件始末
中国的一些历史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对长崎事件发生的原因描述较少,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则说水兵逛妓院、购物与日本人言语不通发生冲突等,这些都是虚构或错误的说法。
1886年8月9日,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抵达长崎,开始办理修船事宜,8月13日,“定远”舰一等水手王发等5名上岸休假的北洋水师水兵从码头区来到了寄合町,即丸山花街一带,在一家妓楼中因争夺游女等人发生哄闹,将妓楼的障子弄坏,妓楼主人报警,警察星川到场后与水兵王发发生冲突,随后王发被拘捕,送至长崎警察署,后又被送到中国驻长崎领事馆。
四、8月15日,第二次长崎事件始末
第一次长崎事件发生后,中国驻长崎领事蔡轩立即向日本长崎县知事报告,要求将受伤的中国水兵王发送往医院治疗,并希望此事不要影响两国关系,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闻知此事后,立即下令禁止再允许水兵上岸,要求各舰军官加强监督,但由于总查琅威理的要求,最终在8月15日再次批准水兵上岸。
当日下午1时左右,约400余名中国水兵上岸,首先来到新地唐人街附近的广马场一带,在思福楼、宝和楼等中餐馆聚集,长崎县警署事先已经调集大量警力,对码头区进行了暗中布控,入夜后,日本警察在广马场桥附近拦住中国水兵,双方发生打闹,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至晚间11点左右,日本警察封锁街区,直接进攻中国水兵,中国水兵数量不足且对街道不熟悉,最终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五、长崎事件的解决
长崎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方面一度做好了采取军事行动实施报复的准备,清政府最终采取了外交和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双方在长崎进行了联合会审,调取当事人和目击证人,收集证言、证物,最终达成互相赔偿,各自问责的协议,总计日本向中国赔偿抚恤金、治疗费等共计52500日元,中国向日本赔偿抚恤金、治疗费等共计15500日元,至于责任归属,双方不再追究对方。
此次事件暴露了当时中日之间复杂的矛盾和误解,最终在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的调解下得到了解决,事后,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被逐离北洋海军。
六、被扭曲的历史,究竟是谁准备炮轰长崎
北洋水师水兵在拥有特权的通商城市,遭遇到日本警察有组织的围攻,事态极其恶劣,中国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桥段,即北洋水师总查、英国人琅威理对此怒不可遏,下令炮轰长崎,最终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制止,这个著名的段子,随着影视剧的传播,被很多人当成真实的历史。
真正的情况与这个想象完全不同,长崎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怒不可遏,立即电报威海基地,要求国内各舰做好战争准备,一旦命令下达,即与日本开战,而这位英国外交官琅威理在长崎事件处理上,处处作梗,袒护日本人,更为严重的是,在中日双方进行联合会审时,他故意释放大量含糊其辞的话,导致各方争论不休,未能及时解决危机。
这段故事反映了当时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猜疑,最终在德国公使的调解下才得以解决。
七、综述
长崎事件的发生,是基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华扩张侵略思想的背景,加之中国优势军舰到访,引发了日本社会的忌恨情绪,尽管当时中国海军实力雄厚,但也只是在表面上展现出一种优越感,实际并不足以激发大规模的冲突,长崎事件的真正起因是日本社会对中国的不满情绪,而非单纯的军事挑衅。
长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