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只要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那差别于一般的游记散文,而是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做者之情。
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骇怪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高耸,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
第二段、第三段“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曲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恰是为了映托梅雨潭的奇异、心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恰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那都在为下文着意描绘梅雨潭的“绿”做好铺垫。所以,做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颠末,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脚印,对瀑布、对梅雨亭做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
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如许两句话:“那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气候。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显露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显露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不时与文章要描写的中心相照应。
最初,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由骇怪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突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
起笔非凡,收束利索。结尾与开头的差别处,只加了“不由”二字,却是逼真之笔。颠末做者的一番描画,连读者也“不由”要为梅雨潭的绿所骇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