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清流关间隔滁州城西12。5米,位于清流山中段,双峰凌
云,地势险峻,本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关山洞”。关洞呈拱形, 深10余丈,巨石垒砌,关楼宏伟。今关洞已塌,但旗杆基座、
中军帐基等遗址犹存。因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此地属清流县, 南唐时在此设置关口“以御北师”,故名“清流关”。
清流关古道古时是迢迢京道的一段,在铁路公路未呈现之 前,为南北交通必经之路,有“十三省通衢”之称。那条千年
古道约有2000米长,条石铺陈的路面上两道宽5厘米、深3厘 米的车辙踪迹,至今仍明晰可见。自古以来,古道上发作的战 争不成计数,如后周上将赵匡胤曾在此大破南唐十五大军;墨 元璋控造古隘,进据滁阳,南图帝业;李自成在此与明军激战,
血染沟壑等。
古道两旁还留有多处寺庙,更添几分古韵。关口 距今固然已有1000多年的汗青,但巨石垒砌高达十余丈的拱形
关洞照旧无缺,虽处处可见苔藓班驳,但仍不失气焰宏伟。关 洞的东面门额上雕琢着苍朴遒劲的楷书大字“古清流关”;西边 关门的正上方是“金陵锁匙”,显示清流关古时是镇守金陵的重
要屏风。
“贱避贵、幼避长、轻避重、缓避急。”今日古道边的路碑仍叙说着昔时的交通规则和品级次序。
清流关,峰险谷深,林木茂密,“古道春晓”、“清泉古井”、 “中秋望月”、“清流瑞雪”被誉为清流四景,也是滁州十二景
之一。
历代文人骚人颂咏清流关的诗文歌赋甚多。
北宋欧阳修被 贬知滁后,雪中临古关而做《丰年诗》,有句“清流关前一尺
雪,鸟飞不渡人行绝”。在明代文学家程敏政的《夜渡西关记》 及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志》,也记叙了关中光景。 清代出名诗人王士桢的《题清流关》更是道出了古清流关的万
千风姿:“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雨荫特意愁。
回首南唐光景 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抗战期间,清流关的上寺殿、庵、祠惨遭毁坏;十年浩劫, 关洞被毁,仅存半壁,峙立山口。清流四景(奇迹春晓、清泉
古井、中秋望月、清流瑞雪)、清流四石(上马石、点兵石、磨 刀石、试剑石)及三古遗址(古关口、古驿道、古战场)残迹 犹在。
1989年,安徽省政府将清流关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庇护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