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色量灰暗坚硬,外表粗拙,凿成鼓状,谓之“碣”。而汉代以后,刻石的外形由圆柱形酿成长方形,外表打光磨平,宜于刻字,称为“碑”。古时碑长一般一米至五六米不等,凡是分上、下两部门,上部刻有碑名,以龙、虎、飞鸟为饰物,下面刻写死者的姓氏、生辰,背面有子孙姓名。为避免巨重碑沉陷土中,往往另造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版,按照石碑的宽度和厚度,刻成一个凹入的槽,将碑石嵌入槽中,来增加碑底面积,使石碑不容易下沉。铺在底下的石版称“碑座”。唐代大碑或御碑,碑座都刻成一个庞大的赑屃。在赑屃上凿一个槽,将碑身立植于槽中。赑屃别名霸下,是龙王九子之一,因他力大无比,喜欢负重,后人按照那个神话,用其做为碑座。
碑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远在原始 社会末期,人们就在石上、崖壁上描绘符号 用以记事,那就是碑的起源。
我国各个朝代碑的用处、名称、外形不 尽不异。商周期间,人们凡是在宫殿寺院门 前,竖起一块稍加雕琢的长条石,用它来识 曰影,辨阴阳,那是我国最早的石碑。其时 除了那种石碑之外,还有一种专为引棺下圹 用的石碑。碑的正中凿有一孔,为放辘轳用。 碑在商周期间只不外是人们曰常活动中常用 的一种石刻器物。
秦始皇同一中国后,曾五次出巡全国。 他每到一处,几乎都要立石刻字,以记载自 己同一四海的好事。那种碑其时叫“刻石”
没有固定的外形,但秦始皇却创始了碑上刻 字的先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