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三绝的清代文坛怪杰是谁?

1周前 (09-09 17:08)阅读1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91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824
  • 回复0
楼主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箸

名的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他的诗歌、书画皆享有很高的声 望,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当郑板桥

出生时,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在郑板桥3岁时,他的生母汪氏就离开 了人世。他的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素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

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因此,郑板桥自幼就 和下层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郑板桥资质聪慧,3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

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大约在20岁左右就考取了秀才。青年时期的郑板桥文思敏捷,别人来求对联都是随说随写,立马而成,且分文

不取,所以名气越来越大。有一天,兴化城里东寺的一个和尚死了,和尚的亲戚 想请人写挽联送去。

  这个和尚生前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可谈的,请了几个人,都难 以下笔。后来有人介绍来请郑板桥。那人进门后,对板桥说:

“烦大郎写副挽联。”板桥接过白纸,平铺在大桌上,磨好墨,提笔问道:

“写什么内容?”

那人答道:“东寺里死个和尚,我和他有点亲……”还未说完,只见板桥已写

了上联:“东寺死个和尚”六个大字。

那人着急地说:“大郎,这是我说的话,怎么能写上挽联?”

板桥笑哈哈地说:“你这句话就是很好的上联。别着急,下联我已经想

好了。

说着,刷刷写了六个大字:“西天添一如来”

那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夸道:“好!好!好!”

郑板多才多艺,在诗书画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他的诗文、书法和绘画时人

称之为“三绝”。

  他善于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 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

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 绝伦的艺术效果。

  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 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

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

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劳动人

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 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 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

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 帮助她。

  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 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

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工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在诗文方面,郑板桥主张去陈旧套语,用白话代替古典。

  他善于通过诗文来暗

喻民族志节。他创作过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 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

士,令人望之生“敬”。

  另一首为“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

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 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郑板桥虽然很有才华,但生活很是贫困,在50岁之前他基本上以读书、教 书、卖画为生。

  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最终考中了进士,在山东潍县、范

县(今属河南)作了 12年知县。他在任职期间,勤于政事,政绩显著,深得百姓 的爱戴。

郑板桥气节高尚,一生清廉,不愿与官场中贪官污吏为伍。他深知官场的黑

暗,曾把“难得糊涂”四字做座右铭高挂在大堂上。

  在这四个大字旁边又有三行小 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人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 图后来福报也。”“难得糊涂”这一警言,来源于郑板桥的老师鄂尔泰的格言: “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至糊涂矣!”。

0
回帖

诗书画三绝的清代文坛怪杰是谁?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