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古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罗“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而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详解②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因为前人无翰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
但凡竹简漆书,都能够叫蝌蚪文,纷歧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次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力早的笔书文字。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魏晋以后骈俪文流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美。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体裁做《大诰》,认为文章尺度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做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分、长短自在、朴量流利的传统,即称如许的散体文为古文。
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前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良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改革精神。
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重视“文”的感化,并崇尚缔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做的古文,现实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其时白话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本身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门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支流。
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那句话能够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差别,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立异的。